你我皆是凡夫俗子,唯有自渡
有人卖惨、有人卖乐、有人卖拐、有人卖车,今天我啥都不卖,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属于我们的2022年。沐浴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心里酥酥软软,突然回忆满满,兴之所至,何不属文一二、诉诸笔端,总结一下自己过往的365天。

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那个早晨,那时还住在中珠湖畔在水一方。跟往常一样,起来先干掉几只小强,简单早餐吃毕,带着儿子楼下闲逛,突然发现小区门口赫然挂着元旦快乐横幅,才知新年已至,自己竟浑然不觉,心中感叹:这一年自己都干了啥......回到家中已是午时,家母早已准备了丰富的午饭,吃饭时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我表里不一、强颜欢笑。我内心五味杂陈,回顾生命的前三分之一,猛然发现自己的高光时刻大部分竟在高中,那时候心有猛虎、心怀天下,每次考试名列前茅,自己对于未来信心坚定。但随着大学毕业、步入工作,角色转变后的我愈发平庸,“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那种豪情早已不见踪影,后来和同事们聊天,大家竟均发此感慨。就在那时,心中一种新的认知慢慢酝酿,“你我皆是凡夫俗子,唯有自渡”。

那天下午我放下手机,提笔在纸笺之上与自己对话,此时竟有种投戎从笔之感,实在滑稽。有人曾说,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三年疫情阻止了大家出行的步伐,但读书这种廉价的修行方式,好多人也不曾坚持。虽然此时已无“成为人中龙凤”之志,但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框架可谓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再简单来说,就是自己需要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在求学十几年、工作十来年中,虽然收获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但这些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让你读懂人生。围绕价值观和方法论,当天下午我思考了很多,有了初步的构思和规划,当然这些都是非功利性的,我想只有把自己要提升的内容当成乐趣,才能坚持持之以恒。
心学大师王阳明四句教中“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前者是价值观人生观、后者是方法论,它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虽理解并不深刻,但足以指导我向前迈出一步。“知善知恶”我觉得要从“知”下手,就是要多读书。人生的阅历不仅仅可以通过岁月获取,其实还有一条“捷径”,那就是读书,虽然书中人物、情节是虚构的,但书中想表达的道理却具有普世性。这一年来,我认识了《茶馆》中的王掌柜、《围城》里的方鸿渐、《我们仨》的讲述者杨绛、《丰乳肥臀》里的旋儿、《曾国藩家书》的主人公曾文正等等,尤其是《活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它们描述历史洪流中贫苦百姓抗争命运的悲凉感力透纸背,每当夜深闭上眼睛回味时,仿佛我就站在他们身后,看着那些可爱、可恨、可惜、可泣的背影,有个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当然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需要时间沉淀,切不可操之过急,希望后续不管人生走向如何,读书都能伴我左右。
在方法论上,我的理解和应用比较片面,仅在“为善去恶”自身内部去格物,即着力于提升自己短板。回首过往,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成长,因为内心不敢触及的恐惧仍无法面对,一是缺少静气、二是公众场合表达混乱。直到那天下午,我才渐渐明白鲁迅先生写在《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也不能怪我悟性太差,因为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有些时候,古代名言确实需要有阅历上的沉淀方能领略,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切身体会真的很难理解,直到近期自己做事或公众表达,总是提醒自己“要往下压一压”,才明白宁静、静气的宝贵,所谓才气易得、静气难求。再说到表达,近两年发现决定人生上限也就那么几个要素,其中表达逻辑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确实能够衡量一个人输入输出的内容水平。经过近一年的刻意练习,虽然表达上提升很少,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事物认知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很多时候已能应用各类逻辑表达方法。

不知不觉,已近深夜,该落笔结语了。过去的一年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开端,如果将其放在自己整个人生中进行评价,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认知觉醒。时光冉冉,一年将尽,人生不过是一路遇见,一路再见,愿你我不负年华、活得明白。时间不早了,下次再聊,期待明天《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结尾。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