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宰牛手剪背,牛王菩萨不降罪,看客为何要把手放在腰后?

“看人宰牛手剪背,牛王菩萨不降罪”,是过去农村时代的一句俗语,也是过去农民尊重耕牛的传统习俗。

说到这句俗语,让人不禁想起靠牛耕地的那些年代,农民对宰牛时复杂的心情。

记得小时候,到了冬天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生产队里的牛,因为太老了,早晨放牛的时候,趴在牛栏里,嘴里喘着粗气,怎么赶也不起来。

还有的牛被别的牛挤一下,从高处摔下来,摔坏了,起不来了,但又还活着,不停地流着眼泪,一副忧伤而痛苦的样子。

牛不会说话,如果能说话,肯定像摔坏了腿的老人一样,不断发出痛苦的叫喊和呻吟,让听到的人也感到痛苦和不安。

可牛不会说话,只能一会儿把头贴在地面上,一会儿把头抬起来,无助地晃动几下,又把头贴在地面上。这也算是一种最后的挣扎了。

队长把兽医请来,仔细地检查一遍,尽最后一片心。

他们试图让倒下,或者摔坏的牛重新站起来。一般来说,年老倒下的牛起不来,是大限已至。而摔倒的牛只要能站起来,问题就不大,如果站不起来,就只能准备后事了。

按照兽医的说法,不管是年老的牛,还是摔倒后站不起来的牛,只需几天就瘦得只剩皮包骨了,还不如趁早宰掉,既能减轻牛的痛苦,也有好牛肉吃。

队长从生产队挑选了几个男壮劳力,来执行宰牛特殊任务。很多人不愿意执行这项任务,认为是“造孽”,下辈子遭报应。

于是,队长就承诺,参加宰牛的人,一天算两天的工分,或者凡是参加宰牛的人,除了按正常分牛肉外,还可以得到牛头和牛脚的奖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主动请缨的,也有半推半就的,宰牛的人很快就找齐了。

宰牛的消息传开后,全生产队的人都来凑热闹,连相邻生产队的人也来看热闹,宰牛的现场围成了一大圈的人。

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惋惜的表情,真诚地为失去耕牛长吁短叹。

小孩子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高兴,在那个短衣少吃的年代,能有牛肉吃,对少不更事的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

宰牛的第一件事,先得把牛的双眼,用黑布蒙蔽起来,让它不能看清这些“造孽”的人。

对于倒在牛栏内的老牛,本来就日薄西山了,既没有了生命力,也没有了力气。虽然也有一个“宰”,但在结束它们生命时,并不用刀子。

只要把老牛从栏内抬出来,放在两根铺好的木杆上,将老牛的四条腿朝天,老牛很快就没有了气息。

也有的老牛生命力相对比较强的,用上面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不得不补刀。

补刀的人要跪在地上,不能站着或者蹲下给老牛补刀。跪在地上是一种愿意担负罪责的无奈表示,希望得到老牛或牛王神的谅解。

摔坏的牛,只是摔坏某些部位,一般生命力很强,需要用刀宰牛,宰牛的人同样要跪着宰牛,与上面补刀时的用意相同。

宰牛凑热闹或者看热闹的人,所有的成年人都把手剪背在腰后,而小孩子有的也学成人,把手剪背在腰后,有的则在围成的人圈中嬉笑打闹。

农村有童言无忌之说,对儿童的一些行为也有百无禁忌之说,也就没有人在意。

实际上,上面的俗语说得非常清楚了,看宰牛的人,将手剪背在后腰,其的就是为了让所谓的牛王菩萨不降罪。

意思是向牛王菩萨表示,自己的手收起来了,剪背在后腰呢,没有参与宰牛行动,宰牛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一个看客而已。牛王菩萨神目如电,应该明察秋毫,不会降罪看热闹的人。

牛王菩萨是何方神圣呢?有的人说有专门的牛神,民间称之为牛王菩萨。

也有的说并没有什么牛神,传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留给自己,结果让自己的外生甥钻了空子,让他坐了那个位置,最后只剩下一个牛栏土地的位置了。于是,只好做了牛栏土地。

在过春节时,很多农村喜欢在牛栏门上,贴一张写着“姜太公在此”或者“姜太公之神位”的红纸。农家认为,姜太公就是耕牛的守护神,是牛王菩萨。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虚构的,主要原因还是农家长期与耕牛一起生产劳动,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农耕时代,牛是农家主要农具,耕牛除了用来耕地之外,也用于拉牛车,还有的用来拉磨,用力的活都让牛来干。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牲畜无法取代的。

过去农村,耕牛是家里的主要财产,农家有“牛是半个家”的说法。如果家里的耕牛倒下来,就等于失去了家里一半的财产。

在我家乡,耕牛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人,人们把牛栏称为牛栏屋,通常把厢房一楼用来关牛,二楼给家人作住房。

逢年过节,农家用最好的粮食制成精饲料喂牛。要知道那个年代,人们连肚子都难填饱,这可是拿口粮给牛吃,说明农家对年的尊重。

再说,我国历史上,汉朝、唐朝、宋朝等朝代禁止宰杀耕牛,如果私自宰杀耕牛,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因此,在农村形成了重视耕牛和尊重耕牛的风俗,让人们在宰杀耕牛时有所顾忌,这些成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农村大多实现了机械化,机器耕作代替了畜力,农村耕牛大多已被淘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看人宰牛手剪背,牛王菩萨不降罪”这句俗语的风俗,如今在农村已经逐渐消除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