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不要长期和父母住在一起
豆瓣上有个“不和父母住”的小组,有很多人分享了和父母同住的困扰:
因为代沟,一点小摩擦都是争吵的导火线,和父母一起生活真的太累了;
和父母一起住,生活上是方便了,却感觉自己没有成长的空间了。
父母喜欢管控自己,住在一起真的特别压抑,没有自由;
……
想起一句俗语,树大会分丫,儿大要分家。长大,其实就是和父母越来越远的过程。
心理学家武志红也说:“分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原生家庭是父母创造的,孩子天然会有离开原生、创造自己世界的动力。”
成年之后,和父母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子女有子女的生活。
在《金牌调解》节目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大学毕业后,称自己要考研,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住。
父母很支持女儿上进,饮食起居上都照顾得很仔细,只想让她专心复习。
三年过去了,她依旧没有考上研,反而养成了好吃懒做、凡事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看着女儿整天宅在家里,父母担心她会和社会脱节,于是劝女儿先出去找个工作。
女儿却不愿意,甚至以喝农药相逼,要求父母继续供着自己。毫无办法的父母只好上节目寻找帮助。
这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流行的一个新词:新型啃老。
已经成年的孩子拿捏着父母的爱子之心,以“考研”“考公”“创业”等体面的理由,行啃老之实。
他们享受着父母的照顾,却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斩断了自我提升的路。
他们吃不了生活的苦,更无法抵抗社会的压力,只想躲在父母背后躺平。
躲在港湾里当然会很有安全感,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无意识地依赖父母,变得懒惰、逃避、颓废,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这时候的家,不是港湾,反而成了困住我们脚步的牢笼。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是从离开父母开始的。
走出父母的家,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去触摸生活的真相。
和原生家庭分离,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是突飞猛进的。
因为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柴米油盐中修炼生存技能,在独自解决问题中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和父母的生活划清界限,理清各自的人生课题,才能学会独立,才能从容地应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有时候让孩子无奈的是,并不是孩子不愿意离巢,而是父母不愿意退出子女的生活。
他们喜欢掌控孩子的生活,这种掌控感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需求。
有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他摆脱父母控制欲的故事:
住在家里,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喝水,穿什么样的衣服,他妈妈都喜欢管一管。
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很窒息。
思虑再三后,他和妈妈来了一场心平气和的谈话。
他认真地告诉妈妈,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未来发展都有很清晰的规划。
谈完话后,他就租房搬出去了,并给了父母一把钥匙,邀请他们随时上来。
妈妈虽然不乐意,却无可奈何。
她三天两头跑到儿子的家,想帮忙做做家务,可是每一次打开门,都发现儿子把家里收拾得整整有条。
妈妈终于意识到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孩早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她放下了担心。
而儿子时常和她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寻找帮助,让她觉得有参与感和被需要。
慢慢地,她把原本拴在儿子身上的心收了回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旅游、拍照、享受久违的二人世界……
很多时候,父母的控制欲都是出于担心和爱的本能。
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独立,哪怕不在一起住,也要时不时向父母释放“被需要”的信号,他们才能放下控制欲。
父母前半生都在为子女操劳,后半生应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安享晚年,而不是被子女的琐事捆绑住他们丈量生活的脚步。
离父母远一点,过好自己的生活,帮助他们从控制欲和无底线的溺爱中抽离出来。
少让父母操心,让他们从无私奉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跳舞、健身、看书、养花、结交新的圈子……
人生最大的孝顺不是和父母朝夕相对,而是把生活的主场归还给父母,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寻找生活的趣味,经营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人与人之间守好各自的边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各自安好。
和父母相处更是如此,因为有血缘托底,我们更容易肆无忌惮。一不小心就失了分寸,伤了感情。
想起有位朋友,贪图生活上的方便,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本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谁知道自从爸妈来了之后,家里的硝烟不断。
两代人的作息时间不一致,朋友习惯晚睡晚起,父母六点就起床洗漱、做早餐、出门晨练。
父母指责朋友作息混乱,朋友却抱怨父母一大早扰人清梦。
朋友喜欢重口味,吃不习惯父母做的饭菜,时不时点个外卖,也会被指责浪费钱。
父母永远舍不得倒剩饭剩菜,朋友自然看不惯这种不健康的节约。
……
教育理念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注定水火不容,争吵就越来越多。
时间长了,父母觉得委屈和伤心,朋友也添堵。
后来他和父母分开住。
不在一起的日子,双方彼此牵挂,每天保持电话视频联系,放长假就往父母家跑,关系反而比住在一起时更融洽。
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间草木》里说,栀子花极香,香气简直叫人有点受不了,他的家乡人称“碰鼻子香”。
一朵花,恰到好处的香味令人心情愉悦,超过一定的浓度反而令人不适了。
太过亲密的距离,互相干扰,侵犯彼此的心理边界,总会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空间的距离远一点,心的距离才会近一些。
与其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消耗亲情,倒不如分开住,有空常回家看看。
细水长流,感情才会更亲密。
有句话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惟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从和妈妈身体的分离,到和妈妈心理的分离,再到和家的分离,分离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题。
在父母尚有余力的时候,要早一点完成和家的分离,各自经营好彼此的生活,保持高质量的陪伴。
和父母分开住,摆脱依赖才能活得漂亮,跳出舒适圈,才会遇见更独立的自己;
离得远一点点,让父母掌控自己的生活主场,开出不一样的夕阳红,晚年无忧;
保持合适的距离,舒服又不失体面,留白又并不疏远,关系才能更融洽和甜蜜。
点个在看,愿父母和子女都能活出各自的精彩。
作者 | 花朵之蓝,有遥远的梦想,和最朴素的生活。
图片 | 视觉中国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