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走失36年后终于找到亲人 春节前回亳州团聚
大皖新闻讯 马俊站起身,略微弯腰,做了一个木工刨木头的动作,又比了两根手指。“他说老二是木匠。”围观的邻居看出了马俊表达的意思,一阵欢笑。儿时与马俊经常打闹的邻居董见军退后几步,做了一个摔跤的动作,视频另一头的马俊咧嘴大笑,也模仿起了董见军的动作。看着眼前的一幕幕,马俊的二哥马超常早已经泪流满面,他用力做着手语,让马俊“快回来”。
1月13日下午,在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韩楼村,“马家老五找到了”的消息在村子里迅速传开。村民们纷纷赶来,通过视频通话与马俊相认,感受着亲人、邻居、伙伴分散多年后相见的喜悦(相关报道请点击)。

二哥马超常开心地展示马俊的照片。
相认
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韩楼村有一户姓马的人家,这户人家共有5个儿子,其中老大、老二和老五是聋哑人,老五在十几岁的时候,因为贪玩不慎走失。多年来,家人一直在寻找,至今杳无音讯。
如今,父母已经相继去世,老大也在几年前不幸溺水身亡,老三行医,目前和老四都在亳州市区生活,只有老二独自生活在村子里,靠着木工活儿的手艺,前些年和老大一起盖了房子,生活也还过得去。
马林是马家老三,1月12日,他接到志愿者打来的电话,称他家老五找到了。起初他还有点不相信,当志愿者将一些关键信息告诉他后,他说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确认马俊就是他五弟,并将父母的照片发给志愿者让马俊确认。
“看到照片他哭了,他用手语说,那就是他的父母。”帮助马俊的好心人董女士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她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在帮助马俊寻家,这些年收到过很多线索,一次次经历了希望变成失望。她原本对这次寻亲也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这次真的找到了,她和马俊一样,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激动。
1月13日,亳州晚报记者路振杰和亳州红爱救援队队长张建军顶着大雾,先后赶到韩楼村,一起走村串巷打听消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志愿者在韩楼村打听信息。
“我看到了别人转发的新安晚报的报道,可以确定马俊就是我们家老五。”1月15日,马家老四马杰告诉记者,报道写得十分详细,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村子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各种信息都能对上,他希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弟弟。
据介绍,马俊1972年出生,今年51岁,15岁时不慎走失,至今已离家36年,小名叫‘心好’,没有大名,也没上过学,只会写一个“马”字。“马俊”这个名字是收留他的好心人给取的。而这几天,老三马林正在安庆市张罗大儿子结婚的事。老马家即将迎来双喜临门。
寻家
1月10日,大皖新闻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平台对聋哑人“马俊”寻家一事进行报道。报道引起包括亳州晚报等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和转发,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和众多好心人也纷纷自发加入寻亲队伍。
据了解,亳州晚报的路记者先后前往当地公安、残联等部门寻求帮助,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在相关部门找到有效信息。后来,路记者又提供更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亳州农村生活场景以及习俗照片供马俊辨认。对于这些图片,马俊都打了“对号”。根据马俊手绘的村庄、河流、道路等家乡轮廓,路记者仔细查找地图,综合研判,锁定与亳州市城父镇一带有高度相似性。与此同时,亳州的爱心志愿者们也行动起来,不断有针对性地扩散马俊寻家的信息。1月12日下午,亳州红爱救援队队长张建军反馈一条线索,该队一位队员表示,马俊应为与城父镇一河之隔的沙土镇韩楼村的人。

老马家破损了的老房子。
根据志愿者提供的重要线索,1月13日下午,路记者和志愿者一起前往韩楼村比对信息。虽然水井干了、大树砍了、房子塌了,但村民们均表示,马俊画的大树、水井、房屋、道路等,以前都确实存在,而且位置也是对的。
回家
爱心助力团圆。1月14日晚,在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和当地志愿者等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没有身份证的马俊终于拿到了“回家”的车票。此时,马俊正在好心人的陪同下行进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顺利的话,马俊将于1月16日9时42分到达亳州站。

1月15日晚,马俊赶到沈阳北站。
“我会去车站接他,为他接风洗尘。”老四马杰说,回家稍事安顿之后,还会带着弟弟去祭拜父母。
马俊则表示,关于将来在哪里生活,他还在考虑当中。眼下,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与亲人团聚,然后办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而酱油团的志愿者也说:“此次聋哑人寻亲成功,是最完美、最快速、最给力的一次,是所有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促成了马俊的回家奇迹。”送上祝福的同时,志愿者们已经在为下一例的寻亲努力。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编辑 王翠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