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求法恰似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勘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卷二五报恩玄则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卫南人。

  初礼青峰传楚禅师(一本作白兆志圆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青峰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十天干中的丙丁,五行属火。本来是火,更去求火,岂不可笑?禅门中经常用“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专指那些昧却自家宝藏、心外求法的人。有时也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玄则禅师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将此语当作宝贝似的,蕴藏于心中,还自以为已经悟了。

  后礼谒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问:“甚处来?”

  玄则禅师道:“青峰。”

  法眼禅师又问:“青峰有何言句?”

  玄则禅师于是便把前面与青峰禅师的酬答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问:“上座作么生会(上座如何理会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的)?”

  玄则禅师很自信地回答道:“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

  法眼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几放过(几乎放过),元来(原来)错会!”又道:“与么会又争得(象这样理解,又如何能开悟)!”

  玄则禅师遭法眼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退下来之后,他左思右想,想得头脑发闷,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又谦恭地来到法眼禅师跟前,请求指点。

  玄则禅师道:“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关于青峰禅师的那一答语,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和尚是如何理会的)?”

  法眼禅师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玄则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眼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禅师一听,言下顿悟,豁然知归。从此以后,更不怀疑。

  玄则禅师后住报恩禅院传法化众。

  玄则禅师曾上堂,顾视大众云:“好个话头,只是无人解问得。所以劳他古人三度唤之。诸人即不劳他唤也。此即且从,古人意作么生?还说得么?千佛出世,说不增一丝毫;六道轮回,也不减一丝毫。皎皎地现,无丝头翳碍。古人道,但有纤毫即是尘,且如今物象嶷然地,作么生消遣得?汝若于此消遣不得,便是凡夫境界。然也莫嫌朴实说话,也莫嫌说着祖佛。何以故?见说祖佛,便拟超越去,若恁么会,大没交涉。也须子细详究看。不见他古德究离生死,亦无剃头剪爪工夫?如今看见大难继续。”又云:“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时有僧问:“如何是诸圣密密处?”师曰:“却须会取自已。”曰:“如何是和尚密密处?”师曰:“待汝会始得”。

  又有僧问:“如何是不迁?”师曰:“江河竞注,日月旋流。”

  此处的“好个话头”、“常圆之月”、“无价之珍”、“密密处”等,均指自性佛,它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当人的一念。万象皆从这一念生起,亦从这一念消遣。修行人万不可离于此念,别作种种奇特超异妄想。

 有时候,我们无意中读到公案中的一言半语,感觉比读多部经典更受用,印象更深刻,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这正是公案的价值所在。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适当阅读一些古人的悟道和接机公案,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将我们过去所研读过的自以为读懂了的经文,从沉睡的知见状态中,彻底激活,从而变成我们当下活泼泼的生命体验和受用。

当然,在阅读公案的时候要注意,公案是用来破除二边知见的方便法,所以,我们切不可执公案为究竟。宗门中讲,“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警示。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反而用习惯性的理性思维来解释公案,那样,我们不仅不能摆脱知见的束缚,有时会在知见的葛藤中越陷越深。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