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年味丨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我在腊月的韵味里找到了答案
农历寅虎年的十二月来得真快,阳历的新年也即2023年元旦节那天,已经是农历十二月的初十日。过了腊月初八,离农历的新年就越来越近了。早几天,太太看到左邻右舍忙着晒腊肉、腊鱼什么的,她心里似乎有点急,于是问我,说我们家是否也做一点腊肉?我回答说,“好吧!做一点,只是要辛苦和麻烦你了。”
说做就做。于是,太太就去农贸市场买来一大堆鱼肉,先是将买来的鱼、肉,切割成一小块,再用料酒、食盐、生姜、花椒、酱油等配料,放入已经切割好了的鱼肉拌匀,腌制几个小时后,用小铁丝或细绳,将肉、鱼穿起来,找个向阳的地方晒了几天,这样,一块块略带黄色,流油泛香的腊鱼、腊肉就呈现在家人的面前。我太太心灵手巧,做出来的腊肉让人见着就会流口水,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分湘式和粤式两种。看来,今年这个腊月还得加大运动量,否则,长在脸上的这张嘴,因抵挡不住腊肉、腊鱼的诱惑,身上又要多出几斤肥肥的肉团来。
小时候,我总是搞不清楚,为何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问了一些大人,他们也说得不准确。后来妈妈要我去问外公,说外公能说清楚,因为外公懂风水和易经。尽管外公在我心目中带有一点神秘感,平时有点敬畏,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还是壮了壮胆去问外公。外公见我小小年纪,居然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先是感到惊讶,后来还是认真耐心地回答我,他说:“农历十二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那时,由于我年龄太小,才十来岁,对外公这个有点深奥的回答,我只能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北风肆虐,窗户上的冰凌花,如同寒冬里盛开的腊梅。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每年的腊月,不管时事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上空,都会弥漫出一股越来越浓的香味,那是家家户户点燃年的韵味,升腾来年的守望与寄托。男人们,女人们都激动着,忙碌着,把一年的收获搬出来,把一年的劳累搬出来,开始享受了。大人、小孩都团聚在一起,燃起了一家人的喜悦、热情和富足,也燃起一家人的兴旺。特别是乡村,腊月的香味,把整个乡村都熏醉了,那袅袅的炊烟越来越迤逦。沿着这股香气,就能看到到处是一片忙碌的身影。杀猪宰羊,这是乡村最为热闹的一件事,村头巷尾,村民们吆喝声、猪的嚎叫声此起彼伏,使乡村一下子热闹非凡。沉浸在清早美梦中的孩子们被吵醒,知道要杀猪宰羊了,急忙起床凑热闹,奔走相告,品尝着年的美味与快乐。
记忆里的童年时的腊月,家里人要把庭院前后、屋里屋外彻底打扫。腊月农村没有多少农活,门前堆放的锄头、粪桶、镰刀等农具也派不上用场,父亲会小心翼翼地拿到柴房角落放好,等来年再用。平日砍的木柴乱七八糟地堆在院子里,算算时日差不多也干燥了,全部送到柴房摆放整齐。家里的屋顶墙壁地面也要反复打扫,让灰尘蛛丝了无痕迹,让墙壁像雪花一样白净,让陈旧凌乱的家变得井井有条。窗子家具擦了一遍又一遍,瞬间焕然一新,泛起亮堂堂的光泽,立刻有了窗明几净的感觉。想着过年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宽阔干净的庭院里高兴地奔跑放鞭炮,父母似乎忘记了辛苦和劳累。只要出太阳,母亲会把家里的蚊帐窗帘、床单被套拆下来,脏衣物鞋子找出来,全部拿到河边清洗。自己做的米粉和荡皮,挂满了屋门口的几根竹竿。几个陶瓷大盆里盛满了油炸的米制的兰华根、油糍粑、米皮、油煎豆腐、炸鱼等等,浓烈的香氛氤氲着老屋,令人嘴馋。
置办年货,也是腊月里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尽管那时候物质比较短缺,但腊月的集市还是熙熙攘攘,母亲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挑挑选选,遇到满意的就讨价还价,她总能以最便宜的价钱买到最好最适用的物品。在腊月忙碌的日子里,父母亲用勤劳和朴实酿成了过年浓酽的香甜和喜悦。
腊月之后是过年。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
腊月的风韵,在乡风里熬煮得热血沸腾,在车站码头匆匆忙忙人声鼎沸,抒写删繁就简的表情,令春运的气息在你来我返里心事重重、跌宕起伏。外出打工、上学的男男女女们,都陆陆续续回家,大包小包满载着一年艰辛的收获,踏上日夜思念的故土。腊月的最后几天里,许多城市里的人也会往乡下赶,于是,弥显出更浓更亲的年味。“回家过年”,这是远离故土最真诚的愿望,出门在外的人们,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在腊月里回家,祈福着对亲人思念和牵挂,不停地召唤着回家匆匆的脚步。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大年三十“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也就是说,除夕是一年之中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所以过除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过除夕有很多习俗,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过除夕,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吃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和守岁。“爆竹声中一岁除”,当除夕夜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穿入云霄响彻乡村时,年终于迈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而来,随之一片欢呼声:“过年喽!”全家老少在新年的钟声里许下新春的祈愿。现在城市里是不能放鞭炮的,但有花市和花灯供人们欣赏,还有那众口难调,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逐渐成为腊月除夕夜的习俗。
乡村的年味最浓。彰显乡村年味的乡村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传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民俗文化的神韵,尝不够中华文化的大餐;乡村腊月,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留给人们幸福温馨的回忆,激发对明天美好的憧憬;乡村腊月,充满了温馨、洋溢着祥和、散发出喜庆、满载着吉祥,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正是有了腊月的祝愿,乡村人才有了过年过得有滋有味,魅力无穷。
腊月来了,从遥远的风俗中走来,从刺骨的寒风中走来,从忙碌的身影中走来,走进了城市,走进了乡村,走成了火红的月份,走进了甜蜜温馨的日子,走进了人们万家团圆的祝福里,快乐分享幸福生活的甘甜。腊月,是笼罩在春节之上的芬芳,是一首充满浓浓年味的诗篇。更是一曲古老的歌谣,吟唱着忙碌、红火和喜悦,给新春的狂欢点起熊熊的炉火,把年味烹的香浓,将幸福酿造,让踏歌而来的新春佳节充满了特殊的温暖情调。
站在腊月的风味路口,道别旧年走过的阳光风雨,笑迎温暖的春风,令人满怀激情,在诗意芬芳的枝头,点燃一阕万紫千红的意境,席卷山川、葳蕤大地。腊月的风韵,让人回忆,让人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又让人难以割舍,更让人难以忘怀。
文/图 @安仁古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