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拾遗 | 徽墨:承载中国文化厚重底色

徽墨,即徽州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而得名。古徽州府统辖着一府六县,即如今的安徽歙县、黟县、绩溪、祁门、休宁和江西婺源。古人云,天下墨业,尽在徽州。2006年,徽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制墨原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粉末状物质的烟煤,化工学名“炭黑”。生产徽墨用的炭黑有松烟、油烟、漆烟或工业炭黑等。胶是墨的黏合剂,赖以成形发彩。古代制墨以无色透明的鹿角胶为上选,牛皮胶亦可。常见入墨的药物有自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

和料 赵贤新 摄

压模 赵贤新 摄

描金 赵贤新 摄  

徽墨的制作历来是摄影人关注的焦点。古法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至少历时一冬一夏,所以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其主要生产流程有炼烟、和料、杵捣、压模、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大部分工序虽都是体力活,却需要十分仔细,所以摄影人要格外注意工匠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的细节。

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它不仅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技术,更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色。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如此紧迫的现实更是在提醒摄影人用镜头留影存真,助力传统的承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