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佛教以本来面目:它为什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宗教”?
发的一些关于佛教的文章,常常遭到系统删除的命运。这让人有话想说。佛教的文章被删除,大概率是因为触及了“宗教”“传教”,而“宗教”往往就意味着敏感。我想应该是这么一个逻辑,才会导致我的佛教文章常被删除。
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疑问:佛教真的是“宗教”吗?也许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不必问:佛教不是宗教是什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呀!然而事实是,佛教的本质不是目前通常意义上的“宗教”,尤其不是目前西方文化定义下的“宗教”。而目前几乎所有人们脑海中的“宗教”概念,包括宗教事务管理者脑海中的“宗教”概念,都是西方定义下的“宗教”。
“宗教”(religion)一词,在西方文化意义中,意味着“跟神绑定”,意味着对上帝、对神祗的信仰。然而在佛教里,没有上帝这样能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祗。作为教主的释迦牟尼,只是一个觉悟到世界和人生真相的人。

宗教一词,在最初的中国文化里,也完全没有现在这种神祗信仰的内涵。中国自古所谓的“宗”是专指门派方法,“教”是专指教化的理论或典籍。宗与教相连的意义即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中国禅宗就有这样的说法,“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有如独眼龙”。这就很明显地表明了,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也印证了“宗”是实践方法,“教”是理论。

当代所谓的“宗教”,其实是由近代日语引译过来的“外来语”,完全是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信仰”唯一的真神。顺便说一下,近代中国有很多词汇,由于是从日语引进的“二手货”,所以都是西方文化意义上的概念,比如哲学、信仰等等,而这些词汇又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真正中国文化的精神,引起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其实,真正的佛教,是一种大智慧,是实证到心灵自在无碍,是实证到“无我”之智从而能够全身心为大众幸福服务,提倡的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哪里有什么信仰神祇的色彩呢?这是世界上最积极的人生观啊!
神祗信仰式的宗教,是容不得对神祗和宗教教义的质疑的,换句话,是不允许真正的自由思考和自觉智慧的。而在佛教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路径去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对于佛陀的理论,也不应该简单迷信盲从,而应该经过自己的证悟体证到才行。换句话,佛教提倡的是人们要自信和自肯承当,而不是简单的顺从和皈依。至于把佛教当作烧香磕头求佛保佑的,则是完全不懂得佛教真义的表现。

源自印度的佛教,为什么最后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体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儒道及诸子百家文化的本质是智慧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神祗信仰,而佛教也非信仰式的宗教,所以它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应,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一个部分。
因此,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提议,佛教的归口管理应该做出调整,应该改归文化部而不是宗教局管理才是正理。同样地,道教也是应该如此。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亚洲文化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已经有很多事例和前人的论述了。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与中国文化浑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礼仪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从历代佛教的实践者们来看,也可以看到佛教的本质不是神祗信仰而是一种高度人生智慧的表现,是顶天立地的人生担当。比如唐宋时期佛法昌明,诸多仁人志士都参禅学佛,唐代柳宗元、白居易,宋代范仲淹、黄庭坚、苏轼,明代张居正等士大夫,一面参禅悟道,一面经世济民,用佛教智慧指导人生实践、创造出光彩的人生,看不出他们身上有任何对佛教盲目信仰的色彩,看到的是一种不为红尘名利困扰而能尽心为社会谋福利的担当。
佛教真正的智慧和光辉,对于焕发人性的光芒,重振民族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十分时新的价值。应该让佛教回归她智慧的本来面目。
找到了西方的宗教信仰跟中国佛教的区别。挺高兴的。
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