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长大后仍然“跟妈亲”的男孩,妈妈一定做对了这3点

前两天刷综艺,被《春日迟迟再出发》节目中的一幕戳住了。

观察员傅首尔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儿子12岁生日,她费尽心思请来亲友,买了蛋糕和蜡烛,又唱又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party。

可结果,儿子却并不领情,还嫌弃地表示:

“妈妈,我不想被过度关注。”

生日会结束后,儿子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这一年来周围所有人的陪伴,却独独没有父母。

更让人伤心的是,傅首尔事后从朋友的口中才得知,儿子朋友圈竟然屏蔽了自己。

一向对亲子关系很自信的傅首尔非常难过,忍不住开始自我怀疑:

“我第一反应是难道我不值得你感谢吗?我的亲子关系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男孩都比较叛逆,对于傅首尔的经历,很多妈妈可能会感同身受。

或许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妈妈会忽然发现:

原本喜欢黏着自己的男孩不见了,曾经乖巧听话的儿子,突然有些叛逆,甚至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

这对早已习惯了母子关系亲密无间的妈妈来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很多妈妈会忍不住思考,难道儿子长大后就注定与妈妈变得不亲,“渐行渐远渐无书”吗?

答案当然不是。

家庭关系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母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发现那些长大后仍然“跟妈亲”的男孩,大多都做到了以下3点。

幼龄期(0-6岁):爱与陪伴是根本

发展心理学认为,0-3岁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妈妈除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外,还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赋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奠定一生的安全基础。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

儿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以后把时间补回来也一样,所以放心地请老人帮忙带娃。

但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如果妈妈没有在幼龄期给足男孩关爱,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受伤。

即便儿子长大后,妈妈千方百计给予补偿,也很难进行挽回,儿子表现得就像一只小刺猬,浑身都是刺。

因此,趁着男孩还小,妈妈要多多给予陪伴,注意回应儿子的情感需求,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妈妈对他的爱。

少年期(6-13岁):支持与理解必不可少

6岁以前,家庭关系是男孩的世界中心,他们对妈妈非常依赖。

但随着男孩逐渐长大,在接触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后,他们的社交关系会发生质变:

和同学在一起玩耍,比和妈妈玩有意思多了。

少年期的男孩,会从妈妈手中的乖宝宝,摇身一变成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小脑袋里满满的都是鬼主意,有很多自己的独立想法。

如果妈妈无法及时转变,试图用愤怒、暴力来彰显权威,迫使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

只会让母子关系陷入僵化,与儿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这个阶段,妈妈要格外注意沟通方式,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尽量给予支持和理解。

就像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殷然的妈妈一样,儿子对虫子有近乎痴迷的热爱,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把这些“鬼东西”赶紧扔出家门。

但殷然的妈妈没有,她选择了支持儿子的爱好,陪他一起研究,最后使殷然在这一领域做出不小的成绩,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小能人”。

男孩成为少年,我们不妨多给予他们一些支持、一些理解,和儿子成为朋友,彼此间的关系自然差不了。

青春期(13岁以后):给孩子空间最重要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确实如此。

青春期的男孩叛逆、不服管教,和父母对着干是他们的标签,一言不合甚至可能离家出走。

伊能静就在一档节目中提到,她和青春期的儿子,曾有过不少摩擦。

儿子想学视频剪辑,但伊能静希望他学编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二者大吵一架。

儿子冲着伊能静大喊: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男孩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向世界宣告独立。

作为妈妈,教育方式一定要跟上儿子的成长步伐,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只有妈妈逐渐从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分离出来,他才能发出自己的独立宣言,真正成长为男子汉。

老苗结语:

男孩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养分。

妈妈与儿子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做对以上这3点,我们才能与孩子的距离更亲近。

今日话题:你和孩子关系相处得怎么样?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