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事动员体系与“百万屯兵”

因为根本不存在百万陈兵;

冷战期间苏联的军队分为两级,也就是“就绪态”和“非就绪态”,就绪态的部队装备是满编的,军官也是完全填满的,可以在不动员或者小规模动员的情况下投入战斗,“非就绪态”则需要充分的动员才能投入战斗。

苏联在部署军队时,就绪态和非就绪态的部队是混合在一起的,总的来说越靠近西方,就绪态的部队越多,进入苏联境内之后,就几乎没有就绪态的部队了。

就绪态的部队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满编师:拥有95%以上的人员和装备,在爆发战争时,无需动员即可投入战斗,这类部队除了莫斯科和乌兰巴托各留了一个师应急以外,其他的全部部署在东欧地区。

缺编师:装备、军官、技术人员和支援单位充实度在95%以上,同时至少会保持一个坦克团或步兵团处于满编状态,缺编团中至少会维持一个营处于满编状态,总体人员充实度一般在55%-85%之间,战时只需要补充非技术兵种即可参战,这类部队大多数也部署在东欧地区。

非就绪态的部队也可以分为两类:

架子师:人员充实度一般在40%以下,装备处于满编状态,但基本上都是库存货,拥有连级以上的军官和维护设备的技术人员。所有的单位都处于缺编状态,每个团有一个连或营处于满编状态,在战时不但需要补充步兵,还需要补充军官和技术人员,并重新进行训练才能投入战斗。

根据人员充实度的不同,架子师又可以分为大架子师(40%)和小架子师(25%),大架子师拥有满编的营级单位,而小架子师只有连级单位。苏联的架子师大多分部署在苏联国内,一般越往东人员充实度越低。

动员师:人员充实度在5%以下,其实只是番号的武器库,对应的是俄军的武器储存基地,平时只有库管人员和少数军官,没有常规训练。

在某些情况下,动员师也可能转变为就绪态,比如参与珍宝岛冲突的苏军第135摩托化步兵师就是由动员师改编而来的Ⅱ类缺编师,拥有65%的人员充实度,冷战结束后,该师又被缩编为第245武器装备储存基地。

在冷战期间,苏联在远东部署的大部分都是非就绪态的部队,满编师只有一个,缺编师也很少。比如直面中国的外贝加尔军区(下图浅蓝色部分)号称有三个集团军,但第29和第36集团军都是防御性部队,主要是在管理要塞区。在69年增兵之后,驻防蒙古的第39集团军充实度比较高,但也只有5万人左右,实际上也只有防御能力。

苏联军区分布

与我国东北直接接壤的远东军区(上图橙色部分)兵力更为薄弱,只有一个集团军驻防勘察加,中苏边境上只有第29军的两个步兵师。中苏交恶后才紧急将勘察加的第43集转移到比罗比詹,又从欧洲调来了4个师组成了第35集,这一系列调动完成的时候,已经是1970年了。

西伯利亚军区(上图浅绿色部分)拥有15个摩步师或坦克师,其中14个是动员师,只有第85摩步师在现役序列,苏联在这里的部队大部分都是道桥、通讯、防化和防空部队。

和新疆接壤的中亚军区(上图棕色部分)情况与西伯利亚军区类似,中苏交恶之前只有两个防空集团军,地面部队几乎没有。69年冲突之后才紧急调入了原属突厥斯坦军区的第17集团军,下辖1个坦克师和3个摩步师。

根据美国的测算,在整个中苏-中蒙边境上,苏联一共只有40余万军事人员,其中还包括了军事院校和军工人员。真正能动用的一线部队只有蒙古的第36集团军,远东的第35集团军和中亚的第17集团军,最多不超过15万人的兵力。

而且第36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都在蒙苏边境,离中国的边界线有上千公里;第35集团军要保卫太平洋舰队,第17集团军要保护苏联在中亚的战略武器基地,实际上都不可能离开驻地发起进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