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街四方路:《卧虎藏龙》原著作者曾在此摆地摊卖春联
四方,原是老青岛的一个村名,位置在今市北区北部靠近胶州湾,1935年5—9月、1951—2012年曾两度被作为四方区(现已并入市北区)的区名。德占时期的道路命名方式中,欧人区采用重要人名和地名;大鲍岛中国城的道路,则多以青岛本地地名和附近县城名称命名。如沧口街、李村街、即墨街、胶州街、海泊街等,便都是以青岛本地地名命名;而潍县街、博山街、芝罘街、济宁街等,则以附近县城名称命名。于是,“四方村”的村名便成为了大鲍岛中稍南的一条东西走向道路的名称,名曰四方街。该街在日占时期被称为四方町、胶澳商埠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时皆称为四方路。
四方路令国人感到亲切
德占时期,来自青岛近郊的本省商人,构成了青岛华人商业三大群体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鲍岛的道路命名方式,与其本土化的商业与生活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这些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路名,让在青岛打拼的商人们感受到了些许亲切,比如即墨同乡会就设在即墨路上。事实上,从设立之初至今,四方路一直是一条让青岛本地人倍感亲切的道路。需要说明的是,德占时期以中国地名命名的道路,虽历经多次政权更迭,除少数路名发生过变化或短暂变更外,大都保留至今,其中就包括这条百年商街。

德占时期四方路。
根据德国人最初的规划,大鲍岛中国人城(也称华人区)的南界即为四方路,由此向北至沧口路为最初的大鲍岛区域。1901年,四方路以北区域,已形成较为规整的棋盘状街道网络,这种网络同样应用于台东镇的建设。至1906年,四方路以北地区,已经几乎没有可以建设的空地。青岛开埠初期,四方路以南地块本为欧人区与华人区的天然隔离带。随着中国人城向北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少,德国人不得不放弃四方路南部隔离带,并将其规划为几个较大的街坊。由此,中国人城的南界变为德县路。只是这种应急性的变更,使得四方路以南街道(如黄岛路、平度路、德县路)的走向显得并不自然。四方路基本为东西走向,其与南部城区,尤其是欧人区的联系只能通过与其交叉的南北方向的道路。
德占时期,为了达到华洋分治的目的,往往通过变换街道走向,设置丁字路口等方式,使得南北交通无法顺利到达。所以,四方路与中山路形成的丁字路口,及与其相交的黄岛路、平度路的曲折走向便不足为奇。不过,由于博山路与芝罘路变换走向后,可连通到作为华洋分界标志线的今德县路上,所以四方路除了通过西侧相交的中山路,亦有其他通往南向欧人区的途径。
四方路投影进《桃源梦》
1917年出版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桃源梦》曾提到过四方路。该小说模仿《官场现形记》,描写德占末期满清遗老遗少在青岛的逃亡生活。书中对大鲍岛的街道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打祥云寿出来,由高密街往东走,我自然跟着往东。她……走过四方街……我以为她要往南走……我走到济宁街往南走,谁知道她上北去……我也北去……到胶州街,她又由胶州街往东走,我只当她要上东镇,谁知道她走到前边一条横道,往北拐……”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四方路的交通还算便利,基本上东西南北四通八达。
四方路是老青岛著名的商业街。解放前,这里俨然是青岛经济的晴雨表。以至于市政当局会以其路上出现小商小贩的数量多寡,来判断经济是否复苏。纯以青岛为背景的连载小说《海上虹霞》,是武侠小说《卧虎藏龙》的作者王度庐创作于1941年的言情小说。该作品中的人物——高林,其身份就是在四方路附近摆摊卖袜子的。由于《海上虹霞》中的爱情故事被王度庐写得异常浪漫,以至于该小说在当年的女学生中风靡一时。据说,竟有女孩特地跑到四方路一带去寻找“高林的袜摊儿”。事实上,1946年初,王度庐夫妇也曾经在四方路摆地摊卖春联。当时的春联皆由王度庐书写,夫妻二人轮流看摊,从阳历新年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最终一结账,除了本钱,还赚了几个钱。
四方路上的行商坐贾
当然,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更多的不是四方路上的行商,而是这里的坐贾。
四方路所在的大鲍岛是青岛里院最为集中的区域,而四方路的命运也一直与大鲍岛乃至整个青岛同频共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大鲍岛在内的青岛市区,兴起了一波里院改扩建热潮,四方路的很多里院也得到了改扩建或者修缮。1928年,四方路与中山路交叉路口建成了明华银行新楼。之所以选址在这里,许是因为其创办者张絅伯预感到了四方路将要发生蜕变。果然,在1932年至1934年,四方路上新建了4座新式商住楼房。1932年10月,九如里于四方路与博山路拐角处建成。这座建筑与同一街坊对角地块上位于海泊路的三多里(“三多九如”是传统的祝颂之词)业主同为浙商金升卿。1932年,火柴大王周子西投资的位于四方路与潍县路拐角处的一处建筑建成,该建筑位于明华银行东侧。上世纪30年代初,张立堂出资建造了四方路与芝罘路拐角的骏业里。该建筑1934年6月完工,为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新式里院的代表作。1934年11月,四方路易州路口的平康东里大楼完成建设。这些新式建筑让华人商业街四方路的面貌焕然一新。据青岛市公安局1965年1月和1988年6月的统计,四方路主要的里院为18号骏业里、19号平康东里,36号平和里和49号九如里。此外,三江里位于四方路与济宁路交叉路口。
建成于1929年的华壹氏大药房坐落于四方路与潍县路路口,药店店名取义中华第一家,意与洋人比高低。该药房共四层,非常气派。不但经营药品,也生产药品,如健脑灵、去热散、华壹氏药膏、华壹氏麦精鱼肝油等。由于贴近百姓、精于经营、货真价实,很快扬名青岛,并在上海开分店,开始跨区域经营,开青岛之先河。
坐落于四方路与博山路路口的瑞芬茶庄,是老青岛三大茶社(泉祥、源祥和瑞芬)之一,其牌匾是著名书法家、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所题。该茶庄创建于1932年,可谓青岛历史最久的茶庄老字号。营业面积110平方米,以经营范围广、茶叶品种全、信誉卓著而闻名。该店在继承发扬传统经营方式基础上,先后与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茶厂建立业务关系,直接从各茶区进货。各种名优茶叶,使该店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专业茶店。
解放前,四方路还是岛城著名的年货市场,一般是从每年的腊月初八(或十五)直到正月十五,市政当局会开放这里的年货市场。根据报载,当时腊月里,全市年货的出处,多半集中于四方路,一时间“商贩云集,鳞次栉比”。其附近的黄岛路、潍县路也借光成了年货集市。相比之下,天津路、博山路、海泊路等处,虽也有年货集市,却不似四方路附近“顾客之热烈”。为维持秩序,每次年货集市开放时,警察局市南分局都会专门向四方路派警员。
解放前,四方路作为青岛商业街的名声之所以很响,与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无关系。1929年,就在四方路与中山路路口的新盛泰皮鞋店门前,中共特工人员击毙了叛徒王复元,这在当时成为全国报纸的重要新闻。明华银行倒闭案也发生在四方路。明华银行之东原是世界书局青岛分店,抗日战争时期世界书局关闭了分店,原址新开了一家敦源书店,是青岛较大的一家书店,经营会计、电工等一些实用图书和儿童读物。
四方路与黄岛路、易州路交会的三角地是大鲍岛一个具有浓郁平民意味的地区。德国总督府在大鲍岛区多处路口交会处安装有公共水龙头,其中最著名的一处供水点就位于三角地,“水龙池子”(又名洗衣池)因此得名。
三角地曾有两家天津人开的包子铺。一家谐音天津的狗不理,取名为苟不理,1945年开业;另一家名为津津社,1943年开业。两家店一北一南,生意都挺红火。建国后,两家店一度都消失了。后苟不理包子铺改成易州路饭店继续经营。1985年,该饭店响应市政府恢复“老字号”号召,重新挂出已经断档30多年的苟不理招牌。一开业,便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民国时期四方路上苟不理饭店及其附近。
国营四方路蔬菜副食品商场(老百姓习惯称呼为四方路菜店)也建于“水龙池子”三角地,该菜店是很多青岛人记忆中抹不去的一抹温情。这里原为三聚成酱园,改为四方路菜店后,在三角地的位置新建了两层营业部。计划经济时代里,市民想买菜只能去国营菜店,一到冬天抢购冬储大白菜的队伍顺着四方路能排出老远。上世纪90年代,该商场是我市蔬菜行业十大零售商店之一。1992年10月,商场经过改造、装潢后,营业面积达580平方米。不仅经营各种肉菜副食品,还应广大顾客要求,增加了小杂粮专柜、活水产品专柜、日用小百货专柜。商场还附设了旅馆部。1996年,菜店恢复老字号“三聚成”,称三聚成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使这一老字号重新焕发生机。
四方路菜店位于四方路农贸市场中。1984年底,农贸市场改为综合市场,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有蔬菜、水果、禽蛋、海产品、熟肉制品、花鸟金鱼、瓷器、工艺品、土产品、修理服务及小工业品等行业的11个市口。1985年“五一”后,市场每晚5时至9时开放服装、瓜果、熟食品和海货等4个市口的夜市。这一综合市场的存在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深受外地游客欢迎。
四方路一带也是青岛最早的烧烤特色街。上世纪80年代,几位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在潍县路天德堂门口支起了烧烤炉子,香香的、辣辣的新疆羊肉串吊起了青岛人的胃口。后来新疆人走了,但是烤肉串的手艺和传统留了下来。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四方路、潍县路、易州路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家烧烤店,各种烤串配啤酒,吸引着四方宾客。四方路烧烤也深深印在了青岛人记忆里。
四方路并不长,也就公交一站路的距离,却从西至东依次与中山路、潍县路、博山路、黄岛路、易州路、芝罘路和济宁路相交,并在最东侧与禹城路相接。许是四方路与周边道路连接较为紧密,且其周边道路本都并不太长的缘故,很多时候,四方路便成了人们口中周边道路的代名词。旧城改造时,四方路及其附近也被并称为四方路片区。 (聂惠哲 图片由作者提供)
怎么没介绍四方路大茅房。
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