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畔尚志书院与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字稚璜,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进士,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清同治年间,丁宝桢先后担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从此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人正直,勤政廉洁,广受朝野好评,礼部尚书李端棻高度评价丁宝桢的功德情操,称赞他是中兴名臣。

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在趵突泉畔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入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算术等新学。该堂曾刊刻的书籍“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如今坐落在趵突泉景区中的尚志堂是原尚志书院中的一个院落,设南北两个展室,展柜中陈列着不少有关尚志书院的历史文献、出版物、研究资料等,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丁宝桢的生平。院内曲廊环绕,院外小溪沿屋穿廊,敞中有蔽,闹中存静成为整个院落的特色。


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河在河北省东明县石庄户决口,洪水漫注五省,灾情极为严重。朝廷下旨,要五省总督、巡抚及河道官员会议奏办。丁宝桢视事后,立即提出由山东省单独负责,这个建议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也与朝廷旨意大相径庭,但丁宝桢唯恐各级官员拖拉敷衍延误工期,若不能抢在今冬明春枯水季节施工,来年春汛时一切皆无法补救,数百万灾民将引颈待毙。三天后,他亲赴险区,紧急组织抢险救灾,“予亦终日督视,戴星出力,与投夫同甘苦”,结果不仅拯救灾民数百万人,而且节省工程资金数百万两。
丁宝桢在给长子丁体常的家书中写道:“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就是培养国脉。得民心乐,民气和则不乱,而国家于以平康,此即报国也。尔以后务时时体察此言,立心照办。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我自尽其心,而百姓爱戴不忘,甚可感也!”

因为日常俸禄多数用于济困助教,丁宝桢病故前竟然债台高筑,无奈之下他只得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光绪皇帝看罢这道奏本,感叹道:“遽闻溘逝,悼惜殊深”。丁宝桢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后,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将灵柩运回济南安葬,从此丁公长眠于济南。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