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死是不是能说明他是大汉忠臣?
荀彧在三国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前期在曹操势力中做丞相萧何的作用,为曹操准备兵马钱粮来供给曹操进行攻伐,后期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而郁郁而终。
只是粗浅表面上看荀彧的行为,我们都会认为荀彧是个妥妥的大汉忠臣,前期为了复兴大汉而帮助曹操,后期因为曹操背离了信念而毅然决然不却选择和曹操同流合污,可事实真的是这个样的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荀彧的身份——颍川士族的老大,荀家掌门人。我们要将荀彧的所有所作所为全都带入到这个身份中去,才能推断出荀彧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作为曹操势力中士族的领袖,荀彧需要为士族谋求更大的权力,可根据曹操所施行的唯才是举战略上极大的影响了士族们进行上位,并且还有只有宗室(曹姓、夏侯姓)的人能作为军团首领,又一次的削弱了士族的地位。这两件事都让士族发现曹操对于士族来说并不是一个好领导。当所有士族都了解且默认曹操这一行为之后,有一个人却开始进行了反抗,这个人就是作为士族首领的荀彧。荀彧认为曹操应该重用士族,虽然在当朝荀彧并不做出动作,但还是可以从他推荐的所有人中发现荀彧依然坚持向曹操势力中塞士族的人:郭嘉、戏志才、陈群、荀攸、钟繇、司马懿等等。
曹操势力中最强大的是河南士族,这也是曹操极度头疼的一点,乃至到了司马师、司马昭时期河南士族依旧把持着很多的权力,这才有了司马家扶持山西士族来制衡河南士族的事情。曹操为了专门制衡河南士族,他在击败袁绍之后虽然把天子放在了河南的许昌,可自己则是一溜烟的跑到了袁绍的老巢河北的邺城。这样的远离河南士族的控制区域并且让大部分河南士族背井离乡来河北上班的行为,也在一大部分上削弱了河南士族的权力。

以上说的都是前提,现在我们来正视这个问题:
为什么荀彧要以死相逼不让曹操进称魏王?
如果说荀彧是大汉忠臣的话,他就不会提出把皇帝带到许昌的话了,作为保皇派一定是要皇帝稳固在两京的地位,而不是像荀彧这样把皇帝迁到自己的管制地带,这点上荀彧就和忠于汉室这一词距离很远了。
顺着这个逻辑来看荀彧的原因只有是保住河南士族的地位了。
随着曹操所占领的地盘的不断强大,更多的力量涌现了出来,河南士族从唯一的宝贝变成了好多孩子中最强大却不是最宠爱的那个。即使这是在所难免的,荀彧为代表的河南士族也只希望曹操可以更爱他们一点。事实之上这个时候的河南士族的确已经足够强大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时候来了。
接着,逼死荀彧的最后一个事情来了。曹操有了进位魏王的想法。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地在哪里?魏在河北,准确的说魏郡包括邺城。也就是河北士族的地盘。而荀彧为首的河南士族此时已经可以用血贯瞳仁来形容了,于是荀彧开始了和曹操的对峙。可是此时的曹操哪里还是原来只有兖州的曹孟德?对于荀彧的操作曹操并不回应,而是继续去忙魏郡的过户事宜。等到曹操坐上魏王之后,曹操以为荀彧终于可以放弃对这件事的阻挠了,颇有先生孩子再结婚的意思。
曹操对于荀彧这个跟了自己一辈子也任劳任怨的好弟弟其实是非常有感情的,可是分歧在所难免。自此曹操也算是仁义,既然自己的心愿已经完成了,既然荀彧也没能阻止了自己,那么接下来便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就算了,直到一次违规驾驶。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曹植闯了司马门,要知道司马门是只有皇帝才能走的门,即使是曹操也没有资格经过,可曹植这个败家孩子竟然走了。这件事其实可大可小,毕竟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嫡子,是决然不能把他怎么样的。可是荀彧却是铁了心要给曹操个不痛快。
荀彧自此事情只有就一直追着曹操要个说法,曹操虽然心里有气也撒不出来,最后只能杀了看守的门卫来给荀彧个交代。可其实荀彧在乎的是一个门卫的死活吗?其实不是,荀彧这个时候只是想恶心一下曹操。让后世再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直到曹操是这样的无礼,让世人直到曹操得国不正。
可效果其实并没有多好,毕竟和司马昭这个当街杀皇帝比起来还是分量小太多了。
曹操对荀彧失望了,或者说气愤中夹杂着无奈。
文若啊文若,纵使天下人负我,我也只是愤怒。可你却负我,又教我何为?
曹操一定是在万分悲痛之下逼死了荀彧。这个对手和好朋友。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