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临渭区南塘小学教师 杨晓娟

 自区局提出品质课堂教学以来,我校的生本课堂教学也已初成模式。为迎接生本课堂开放日活动,我有幸能够进行展示。从选课到展示,历时一月,增删四次,终成定稿。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备课、研讨、磨课,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与进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巨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四次磨课,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感受,“简与繁”、“轻与重”、“收与放”、“多与少”、“快与慢”,常常令我手忙脚乱。上完这节课,经过细细反思,将磨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无论教师的设计如何精巧,最终检验效果的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发展的主角,教学时,我以任务为抓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如任务一: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读诗,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任务二: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的意思。2.小组交流你读懂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又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

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但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读,以读代讲,初读、想象读、抓关键点读,读的形式很多,个人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范读,齐读,对读,自由读等,读出层次,读出情感。如:在自读时,让学生勾画重点字词“遗”、“泪尽”、“胡尘”、“望”、“又”,在读中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挑战读时,读出祖国河山的壮丽;创设情境读时,先播放战争的音频,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诗,学生自然而然就读出遗民尸骨遍野,满地狼藉的生活,读出遗民痛苦的呻吟,读出遗民的期盼之情。

查阅资料 辅助教学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让学生查阅了作者的资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了解了这些后,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前后联系,理解情感

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联系《题临安邸》一诗,找到原因,通过吟诵:“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而不得,“泪尽”的痛楚。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因此,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我便拓展阅读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83年写的《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课堂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今后,我会继续学习,不断实践,在教育教学路上不断前行!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