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为何农民起义不断?主要是财富分配不均 ,农民欲用暴力均贫富

西汉末 、新莽初 ,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樊崇揭竿而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号“赤眉”,提出了“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的主张,颇具号召力,应者云集。

东汉末年,巨鹿(今河北邢台属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幌子发动了黄巾大起义,要求建立“黄天太平”的理想社会,很快拥众数百万,锋镝席卷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民间敬称为张天师)之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被东汉朝廷蔑称为“米贼”。张鲁在其控制区内实行无分等级,人人平等,废除严刑峻法,经济平均等所谓“善政”措施 ,将民众极度渴望的“太平”理想付诸实践。

唐朝末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生艰难,所谓的盛世早已不复存在,曾国力强盛、花团锦簇、万邦来朝的大唐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唐末农民起义也随之爆发。著名农民领袖王仙芝自称”天外平均大将军“ ,黄巢则自号”冲天太保平均大将军“,提出实现税赋徭役负担上平均的政治诉求。

五代南唐黄州府黄梅县(今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爆发了褚佑领导的农民起义,褚佑起义的口号竟是 ”使富者贫,贫者富“ ,很明显地反映出底层社会对缩小贫富差距、机会均等、人人一样的极度渴求。

北宋初年,巴蜀农民领袖王小波、李顺首次提出了” 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振臂高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一经抛出即堪称石破天惊,极具诱惑力, 更加鲜明而具体地反映出广大底层民众反对经济上贫富不均的平等主义思想。北宋末年爆发的方腊大起义也提出了和王小波类似的奋斗纲领。

此后,平等、均富(平等)就更成为不甘压迫欺凌的农民抗争者们的奋斗目标。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带的渔民、农民受到金兵 、流寇以及官军等几股势力的轮番蹂躏、压榨,钟相、杨幺领导不堪忍受的”渔农韭菜“们揭竿而起,扯旗造反。钟相等人以”等贵贱,均贫富“作为斗争纲领,这比王小波们又进了一步 :在追求经济平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身份平等即人人平等、权利平等。

明末崇祯年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民变四起。发端于陕北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之所以能率仆屡起并迅速发展壮大,主要是获得了广大农民、流民、边军的鼎力支持,民间到处流传”吃他娘,穿他娘,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童谣,真实地反映出李自成推行“均田免粮、除暴恤民” 之策深得民心的历史场景。

晚清时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更将中国农民世代憧憬追求的平均社会具体化、制度化。譬如洪秀全、洪仁玕等制定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描绘出一套太平天国所要建立的非常理想化 、又有些虚无缥缈的国家、社会宏伟蓝图。

在推翻末代封建王朝满清的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核心仍是“平均地权”,这也是对广大农民最具吸引力与号召力的一条。

尽管农民们的平等平均理想还很原始,近乎要简单机械地重返原始平均社会人人一样的蒙昧、普遍贫穷中去,因缺乏现实基础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可望不可即,即使用暴力手段、付出无数生命也难以实现,但其中仍然闪烁出人类热爱自由、崇尚平等,尊重他人尤其是弱势者的理性之光,而一部分自诩“文明人”的统治阶层却如此眷恋野蛮嗜血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不能不说是对文明本身寄生阴暗部分的一种绝大讽刺。

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样贫穷,制度比人强 ......

【插图源自网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