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阜新地区军事活动及武装斗争
一,挺进东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九日苏军出兵东北。与此同时,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于8月9日,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军队,向日寇及其伪军展开全面进攻。
中共延安方面为了给日寇以最后一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于8月10日、11日,连续发出7道命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利用各自处于抗日最前线的有利位置,迅即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展开攻势,迫使日伪军投降。其中,第二号命令是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 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8月14日,中共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区党委,在冀东丰润县左家坞附近的大王庄,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贯彻延安总部第二号命令精神,确定了部队进军东北的具体方案,决定由李运昌率领8个团,1个营,2个支队,13000人和2500名地方干部分三路纵队由山海关挺进东北。。
冀热辽挺进东北的东路部队,由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地委书记徐志率领分区第12团,18团,七分队,侦察连,特务连,教导队,义勇军和地方部队共4000多人,于8月30日攻克山海关,9月3日到达锦州,并成立了辽西地委、专署和锦州卫戍区司令部。随即开展了工作,先后接管了朝阳、北票、义县、阜新等地。
二,阜新地区地方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1,第64团的建立和发展
9月中、下旬,冀热辽十六军分区命令,要求在第18团一营的基础上,扩编组建第64团。由原营长张智魁负责,以连、排、班干部和老八路为骨干,吸收了大批煤矿工人和我党地工人员于宝琪同志组织起来的部分护矿队员,共1700多人,在阜新县城扩编组建成第64团。
第64团成立时,隶属于第十六军分区“辽西八路军第22旅”。于十月改归为“东北人民自治军”22旅。副团长(代团长)兼参谋长张智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胡导环。团部设在阜新县城,下辖三个营和团直属队(包括炮兵连、警卫连、侦通连、供给处、汽车队、卫生队)。一营营长张文勇,教导员林田山,驻防在沟帮子;二营营长赵敬山,驻防在新立屯;三营营长末春垠,驻防在海州。一九四六年“五一”后,张智魁调去冀东军区五十九团工作,六十四团团长陈克荣,政委唐子培、参谋长廖明正。
第64团组建时总人数在3500人以上,全部装备日式武器,每班有一挺机枪、一个小炮(掷弹簡)。由于大部分是青年矿L,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斗争性。特别是“特殊L人”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充实扩编到部队后,极大的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支以冀东主力部队为骨干,以阜新煤矿工人为主体的六十四团,成为当时在辽西地区专打硬仗的一支劲旅。

2,第30旅的建立和发展
1945年10月初,根据党中央在东北组建三十万军队的决定,吕明仁奉命在阜新组建第30旅。副旅长张苏(后张德发),政治委员吕明仁(后谢忠堂)。三十旅辖第66团、68团、69团三个团。第66团;由黑山、北镇、台安、盘山县公安总队改编。第68团;由驻阜新部队改编。第69团;由驻锦州教导团改编(未到过阜新)。该旅1946年底离开阜新,1947年7月改编为第八纵队16旅。
第66团;是在黑北台盘公安总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5年7月,赵文隆受党组织派遣来到沟帮子组建武装,开始只有20多人,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不久成立了北镇县保安大队。在此基础上,队伍又发展到黑山、台安、盘山一带。9月下旬锦州卫戍司令部根据辽西军区指示,将北镇县保安大队改编为黑北台盘公安总队,赵文魔任总队长张冠金任政委。10月,黑北台盘公安总队在新立屯改编为西满军区第30旅第66团,团长赵文隆,政委张冠金,参谋长田清义,政治处主任贾万令,全团 有1800人左右。
第68团;是1945年9月在阜新组建起来的一支矿工武装。它的基础是我军正规部队的一个连,主要成份是阜新煤矿的“特殊工人”和一般矿工。首先在各矿成立了排或连,然后在阜新县组成了一个警卫连,并在新邱、高德、太平、平安、海州等矿的几个连的基础上编成营,组建了一个团。1945年9月底,该团改编为第30旅第68团。团长赖秉林,政委李济忠,副团长赵传成、阂忠,参谋长张君岚,政治处主任施。约3000余人。一营驻孙家湾;二营驻阜新县政府;三营驻新邱。团部先设在阜新县政府,后迁到海州。11月初,第68团进一步完善。二营六连改编为阜新县大队,约150多人,一营三个连编为内蒙林西分区独立团,后于第66团合在一起。
3,第五分区的建立和发展
1945年1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调动大批军队猖狂地向东北进攻,在侵占进入东北咽喉要地锦州之后,继续向东、向北进犯。正当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的十分紧张的形势下,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总指挥部领导机关进驻阜新。根据总指挥部领导指示:将阜新、彰武、新民、黑山、法库、台安、盘山县组成了五分区。每个县一个团。五分区所在地设在新民县。后移到阜新县北部的平安地、勿欢池、旧庙。组建时,司令员孙兴华、政委曾敬凡,中心县委书记付雨田兼分区第一政委,参谋长杨国治、政治部主任钟士喜。
所属部队从冀热辽调来约1200人,加上第25旅一个营,共2400人左右。第五分区组成后,在环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组织煤矿开工,发动群众,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充与壮大了地方武装,部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一万人左右。
11月底,高体乾带领班以上人员千余人,由承德乘火车到新民,之后将所带人员充实到各分区。与此同时,西满分局任命高体乾为辽西五分区司令员,原司令员孙兴华改任为副司令员。于是、五分区对机关、部队进行清理和调整补充,并和蒙二师组成通鲁警备司令部,下辖:
阜新、黑山、彰武、奈曼、郑家屯、通辽、中旗、法库。将原有第23、24、25、26、27共五个团,第23、24、25团是分区原来的部队,26、27团属于原通辽的。经整编撤销24团。第23团为骑兵团(主要是以二十五旅一营的一个连为基础其余是由新立由、阜新人员组成),第25团是以阜新县、彰武县、黑山县大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第26、27团是冀热辽部队在东北扩建的,除25团1600多人外,其余三个团均约1200~1500人。为便于活动,二十五团叫路西支队,分区副司令员孙兴华兼任支队长,后来因故被撤销支队长职务,由分区参谋长杨国治兼支队长,下辖三个营,这支部队在阜新、哈尔套一带活动。
1946年4月,库伦会议后,我阜新地委和五分区机关、部队,于5月份迁往通辽。将原阜新地委改称通鲁中心县委,分区改为通鲁警备区,归蒙汉军分区领导。司令部驻通辽。但仍保持五分区建制。所属通辽、开鲁、奈曼库伦、阜彰县(阜新、彰武)、黑北县(黑山、北镇)、中旗、后旗(县)。通鲁警备区司令员高体乾,政治委员吕明仁、副司令员谭刚、副政委曾敬凡。
5月17日,根据东蒙自治政府内防部及辽西军区的指示,为了便利哲里木省、通鲁警备区的统一军事指挥及武装建设的合作,成立东蒙人民自治军第二师、通鲁警备区联合司令部。
6月7日,辽西军区改为辽吉军区,归西满军区领导。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辖第一、二、三、四分区,保安旅和通鲁警备区联合司令部。阜新县扩大了近两千人的武装,大部分编入路西支队,留下二百人作为县大队和区中队。
12月1日,哲盟地委于高力板召开会议,讨论联合司令部与五分区司令部的组织机构问题,决定所辖通辽、开鲁地区与四分区合并,五分区改为四分区。将第26、27团合并为第6团。第23团(原五分区),第25团(原五分区)划归四分区。
1947年7月,奉东北军区取消分区的命令,辽吉军区取消了第三、四、五三个分区。四分区所属第23、25团(原五分区)划为一分区。9月,我军在东北地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东北形势基本好转。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巩面和扩大胜利成果,省委决定一、五地委正式分开,领导阜新、彰武、奈曼、库伦、黑山、北镇地区的斗争活动。同时辽吉军区决定恢复五分区建制,分区机关在库伦,并将一分区所辖的第23、25团划归五分区,共2700人,武器1200多件。分区司令员王兆湘,政委由地委书记刘莱夫兼任,第二政委黄永辉,副司令员田松兼参谋长,副政委徐明,政治部主任董庆云,副主任杨大伦。
五分区恢复后,1947年秋冬,我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连续发动强大攻势,参加了攻克彰武、围困长春、攻打沈阳等战役和战斗,使整个形势趋于好转,彰武、阜新县和新邱均一度获得解放,根据地逐渐扩大。7月,阜新县委扩军四百余人,欢迎新战士入伍。中旬,辽吉五分区独立团成立后,原旗县联合大队的中队与二区的区中队改编成的二中队(一百多人),后来,这个大队又与彰武县大队合并,成立了阜、彰独立团,辽沈战役后,该团荣升主力编入四野七纵队。
1948年5月以后,辽吉一、五分区部队及地方武装于沈阳西北,执行封锁和护秋任务,到9月初共歼敌匪2902人。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壮大我军,于1948年9月辽沈战役后,辽吉军区改为辽北军区,司令员聂鹤亭,政委陶铸。同时将五分区第23团、24团、25团合编为独立第13师,师长王兆湘,政委陈德。第23团、25团分别改为独立第十三师第37团,第38团。第24团调一分区。12月,取消分区建制,以县大队为基础,组成二线兵团。
1949年1月,独立第十三师改为第四十九军第一六二师。七月南下后,第二十三团、二十五团留在湖南省衡阳军分区;第二十四团分到湖南省醴陵军分区。


4,路西支队的建立和发展
路西支队是1945年12月以新四军三师五连为基础,由阜新、彰武、黑山三个县支队和骑兵大队组成的。共1500多人,其中共三个营(七个连),营由黑山县大队组成,约400多人,为一支队;二营由阜新县大队组成(当时在务欢池),约200多人,为二支队;三营由彰武县大队组成(当时在哈尔套),300多人,为三支队,骑兵大队为四大队,隶属辽西五分区领导。分区副司令员孙兴华兼支队长,政委赖其政,副支队长杨国治、吴厚芝,副政委李东征,政治部主任崔琳,该支队主要活动在锦州至洮南铁路以西地区,故称路西支队。
1946年6月,路西支队在大沁他拉改为二十五团,团长赵石柱,政委赖其政,副政委崔琳,参谋长吕兆宣,政治处主任严正刚。部队改编不久,侦察员侦知八仙筒附近有土匪活动,实际是国民党新六军的两个营,结果被敌人打了埋伏,受到了很大损失,战斗结束后,将三个营缩编为二两个营,取消了三营。九四七年秋季攻势后,二十五团配合主力部队在彰武县的黄家(花)山消灭了国民党新五军,俘虏了军长陈林达。正是这个时候,我调到二十五团当团长的。彰武战斗以后,二十五团在新立电一带又扩编了五百多人,组建了第三营,全团约两千人。
1946年5月,该支队在大沁他拉改为五分区第二十五团,大队改成营。6月底,骑兵大队改为骑兵团(二十三团)。


5,蒙民大队的建立和发展
1945年3月中旬,在阜新地委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平安地组织了蒙民大队,选王宝山为蒙民大队队长,骆长胜为副大队长、阿勒塔和佟拉格为参谋,包汉臣为供给员。下设一个中队二十多人,白希凯任中队长,拉塔扎布任副中队长。下旬,经陶铸批准,派王宝山和其他两位同志,到通辽取来四十支枪和二十箱手榴弹,装备蒙民大队。
蒙民大队初建时期,王保山(额日敦尼)在长胜(骆成全)任副大队长。大队部下设一个中队,一共十多人。到1946年七、八月蒙民大队发展到400多人。下设三个中队,一、二中队为步兵,三中队为骑兵。
1947年5月,民大队在林东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结束,奉命回师阜新时,乌兰夫同志命名这支部队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十三支队。骆长胜任支队长,白希凯任参谋长,阿勒塔任政治处主任,陶格套任后勤主任。蒙民大队为一大队,云丹桑布的保安队为二大队。
7月,十三支队与旗县联合大队二中队合并,正式成立辽吉军区骑兵独立团(当时省军区委托五分区指挥该团。)赵福林任团长,向常青任副团长,阜彰县委书记刘异云兼任政委(后张斌接任),骆长胜任副政委,白希凯任参谋长,阿勒塔任政治处主任,布仁、包汉儒任政治处翮主任,宝音图任后勤主任。后来经过调整,骆长胜任团长,布仁任政委,包平安任参谋长,邰喜德任副参谋长,阿勒塔任政治处主任,桑布任后勤处长。团部下设四个连队,干部战士达700多人。
1948年3月,独立团奉辽吉军区电令改编为内蒙古骑兵第二师第二十三团。
6,蒙民十一支队的建立和发展
十一支队是在“蒙族武工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武工队也叫蒙民武装工作队,只有十三人,基本成份是穷苦奴隶、下层喇嘛,也有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王景阳任队长。
1947年初,奉冀热辽二十一军分区命令,为开辟新区,十一支队从北票出发,开进北阜义地区。当时,阜新地处热辽和热北两个军区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十一支队以奇金台为后方,由八家子、于喇嘛寺(即佛寺)逐步深入到王府河以北的塔子山,南至东梁、伊马图,西到知足山、清河门以北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先后在东梁、伊马图、清河门、哈达户稍、韩家店、沙海、元宝洼一带扩大发展队伍达二百六十多人,其中骑兵中队一百二十多人,步兵中队一百多人,支队通信班四十多人,战斗力明显提高。
11月初,热辽土地改革会议之后,根据冀热辽二十一军分区的整编命令,以十一支队为基础,由北阜义支队、喇嘛寺(即佛寺)武装合编为蒙汉地区工作队。十支队为一营,营长希麦里、教导员肖祥瑞;佛寺武装为营,营长吴天宝;北阜义支队为三营,营长王德和。徐乃斌任队长,刘乔任政委。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