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美国签证官,美国签证1

1999年起,我就专职担任美国旅游领队。当时,主要是为一些公务出访、展会、商务、招商引资等团组服务。
工作方面的需要,少不了要跑美国各地领事馆,为团员们张罗签证。由此,也认识了一些美国签证官。
我感觉,美国签证官性格虽然多样,但原则性强这一点都一样,他们也不是不通人情,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还是愿意尽量给以便利和通融的。
他们按照美国法律和行政命令做事儿,这方面一丝不苟,毫无商量余地。但在具体案例上,也会允许他们相信的人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情况。
那个时候申请签证就是护照、照片和一张手写的表格。而那个表格叫156表,内容很少,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然后就是直系亲属,再就是学习工作简历和现在单位职位。通过这些,对于一个不是精通中华文化和社会交往特征的美国人,确实很难判断申请人的家庭、工作、收入等情况,他们也急需可靠的人提供佐证和帮助。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作为扩大中国人去美国旅游的尝试,上世纪九十年代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截止,还给予我们特殊待遇,凡是我们送签的,一律批准,我们自己审查客人资料,甄别虚假。如果我们弄错了,自己负责,他们就惩罚我们,停止我们送签一到两个月。如果彻底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也就永久失去了这样的礼遇和渠道。
签证官也非常辛苦,按照美国法律,他们必须要用当地语言与签证申请人面谈,好些个签证官,中国话并不精通,顺利对话都比较困难。相信申请过美国签证的人有印象,窗口里面的签证官话不多,问的问题也非常简单,大部分时间是翻看材料,要么就是拨弄电脑。原因就是他们的中国话说得并不流利。例外也是有的,有个别长期在中国的签证官,那普通话说的很溜,还会开玩笑,理解了中国式的幽默。

还记得,那个时候,广州签证在沙面,上海签证在乌鲁木齐路,北京签证在秀水街。后来,申请签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签证费也越赚越多,签证处的空间也大了起来。广州搬去了天河,上海搬去进了梅陇镇广场,北京就更厉害了,安家楼55号,新大使馆我进去开过一次会,大的像迷宫。
那个时候,每次见到签证官,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们拒签太多人了,事业有成、有企业、有财产的企业家你们拒,一些社会名人你们居然也拒。辛辛苦苦拉起一个团,本来指望赚一点儿钱,结果20人被你们拒了8个,这生意还怎么做啊?
我记得有一个企业家,胡润中国富豪财富榜,榜上有名,被拒了3次,第4次申请,他心里有气,就拿了一张400万元的存款给签证官看,结果还是被拒了。
还有一个市的副市长,作为团长去美国招商引资,一般这个职位不会被拒签。当签证官问他,你们招商活动具体都有什么安排?在哪些城市举办?什么时候出发。副市长大概中午酒喝多了,一时大脑没有转过弯,就说:这些都是手写人安排的。签证官一听,就说:那你去不去对招商活动影响不大吗!结果,被拒签了。
有一个省的外办付主任,也去申请签证。签证处的副处长亲自接待,对他很客气,就核对了一些住址。然后就请教他:为什么出过国的人,有的人能够拿出护照,而有些人却不能?副主任就告诉他:公务护照出访归来,按照规定护照应该上交,那不是个人身份证件。但是执行的时候,每个地方不一样,有的严格,有的马虎。所以,有人能够提供,有人就不能提供。双方客客气气,公事公办之中,又显得人情味儿十足。
凭着跟签证官熟悉,也帮了一些人顺利获得了签证。有一个省的工商联,组了一个企业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当我拿到资料后,一看,名单里面超过3分之2的人曾经被拒签。我就把资料先行发给签证官,让他先核实一下,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够获得签证。结果,只有3个肯定不行,其他按照程序申请,都顺利获得签证。
有一些因为听信他人意见,用邀请信去申请签证,结果那邀请信是假的,这很严重,严重到90岁以前都不被允许获得签证进入美国。一次酒席上遇到一个百货商场老板,拒签了三次。我决定帮他一把,就发邮件给美国大使馆签证处的负责人,把情况说明了一下,特意把客人住的别墅和沃尔沃SUV拍了照片作为附件传递过去,又特别强调,客人日本、韩国、东南亚去了无数次,那个时候欧洲还没有申根签证,德国、法国、意大利也去过3次,为什么不能获得签证?这样的人都拿不到签证,我们业务没法开展了。结果,接到邮件,欢迎再次申请,他就顺利过签了。

2006年,突然间,从美国来了一些从事旅游业的白人老板,找到美国使领馆寻求帮助,想要开展招徕中国人的业务。领事馆又把这些老板介绍给我,让我们合作起来。我在国内组团,他们在美国接待,一条龙服务。我预感到签证情况会有积极变化,那些白人信息灵通。果不其然,2007年,中美两国签署了旅游谅解备忘录,双方致力于扩大人员往来,美国成为中国正式的出境旅游目的地。
欢乐的气氛在弥漫。2006年底,上海举办的国家旅游交易博览会,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黄浦江租了一条船,邀请我们与领事馆工作人员联欢。结果,我看到,除了上海的,广州的,成都的,沈阳的,还有北京大使馆的,签证处负责人都来了。可见,美国对中国旅游市场有多么期盼啊。当然,他们的名片就写旅游官员,只有少数了解情况的才知道他们是签证官。
夜色中的黄浦江,江水荡漾,霓虹闪烁,预示着繁华即将到来。
游船上,欢乐气氛渐渐涌向高潮,我拿起一瓶红酒,直奔北京大使馆签证处那个负责人,想要跟他喝个够。他使个眼色,摆一摆手,制止了我。毕竟人家也是官身,不像我这样的生意人,可以恣意开怀。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