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花间酒 谪仙李白诗歌欣赏 (三)

很多人都记得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崇敬的心,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李白的寻隐之旅又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早期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意】水声与犬吠交织,桃花挂满露水。林间深处时而见到麋鹿出没,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听到钟声。野竹间淡淡的云气缭绕,翠绿的山峰上飞瀑倾泻。没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只能惆怅地倚在两三棵松树旁。

明 李流芳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诗》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

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转为桃花做了特写之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深林幽静的表述。

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挂在碧峰上的飞瀑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翠绿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者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李白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早期作品《峨眉山月歌》

李白24岁初离蜀地时,曾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大约作于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下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大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像贯穿全诗,使全诗充满了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乡之情。

绝句因为字数少,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有难度,而李白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可谓到了自由驾驭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个,占十二字,江苏明清著名诗人王麟洲说李白这首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