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68):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又是一年“三夏”大忙时,风吹麦浪满目金黄。清晨的田野,夹杂着泥土芬芳的麦香一阵阵袭来,我站在轰隆作响的小麦收割机旁,仿佛已经感受到了丰收的重量。

追寻光明,飞出小乡村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的油车桥村,家里世代侍弄着6亩水田,在满足一家人温饱之余,其余粮食卖来的钱除了供我上学之外,每年家里还能添置一两件小电器。

  1998年,在全国实施农村电网大改造的热潮下,村里竖起了一排电线杆,一根根电线整整齐齐地伸进了每家每户。一时间,谁家新添了电视机、电话机等时髦电器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火热谈资。这时,父亲却瞒着母亲用全部积蓄买了全村第一台手扶耕地拖拉机。

  “你掏空家底买这个,难道以后要让女儿接你的班继续种地吗?有这钱不如给家里买一台彩电!”母亲的怒火打破了家中的平静。

  “种粮食是我们农民的本分,机器是肯定会派上大用场的!”父亲板着脸回应母亲。

  当时年幼的我并不明白这“大铁牛”跟我的人生会有什么联系,只沉浸在新奇感之中。我经常扔下作业跑到田里看父亲驾车耕地,或者熬到深夜围观父亲鼓捣机器。

  一个普通的夜里,在全家最亮的一盏灯下,我照常蹲在父亲身边看他修理机器。父亲突然停下手里的活,问我:“作业是不是又没写?”我支吾着不敢回答。见我这样,父亲叹了口气,认真地说:“爸小时候家里连煤油灯都没有,更别说读书了。现在条件好了,你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争取去城市里生活,不要像爸一样在家种田!”

  灯光下,父亲继续忙着手上的活计,而我低着头,脑海里涌起烈日下收割麦子时的滚滚热浪和拖拉机碾过田地时的呛人尘土。

  此后,头顶的这盏明灯,一直照亮着俯身修理机器的父亲和伏案学习的我,指引我度过无数个漫长的夜晚。

  2012年,我大学毕业并找到了工作,成功在城里立了足,听到消息的父亲激动不已。

电力守护,青春闯田野

  然而,在工作后的第五个月,一场变故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一年,在桐乡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县的东风下,农业用电越来越方便,父亲凭着常年鼓捣机器的技术底子,创办了油车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一口气贷款买了十几台电气化农机。但正在准备教村民使用农机的当口,他却突然病倒了。眼看着2000多亩稻田还在等待插秧,村民们的心就像插秧机的铁皮壳子一样凉。

  病床前,父亲努力克制住强烈的咳嗽,摆摆手说:“我的病不要紧,你早点回城里去好好工作!”

  我帮父亲拍着背,没有应诺。看着父亲额头渗出的汗珠,我心里揪成了一团,矛盾、担忧、犹豫,复杂情绪混杂在了一起。

  从医院回到村里,咬着牙,我坐上了插秧机。也许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不出一天我就摸索了个大概,顺利完成父亲的插秧任务。

  面对电话里单位一次次的催促,看着茁壮成长的稻秧、新兴繁忙的合作社、日渐衰老的父母和满怀希望奔小康的父老乡亲,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留下。

  当初,我满怀希望地离开乡村,飞进城里,如今选择回归与留下,我更清楚我肩负着大家共同的美好愿景。

  然而在2013年5月的一个深夜,一场意外差点压垮了我。

  那时正是丰收季,合作社里堆着5万多斤小麦等待烘干,所有的烘干机都通宵达旦在运转。突然,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爆出了火星,迅速蔓延成大火。我吓破了胆,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火势扑灭了,厂里却弥漫着浓重的焦味,我霎时明白,电线烧了!

  没有电,这成堆的小麦可怎么办?

  村民们辛劳的身影和父亲疲惫的脸庞在我脑海里胡乱地撞。“难道社里一年的辛苦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吗?”我急得汗如雨下。情急之中,脑子里突然想到濮院供电所的汤师傅,农忙前他就来过合作社,建议我们把老旧线路换一换,当时我们嫌麻烦,想等农忙过了再说。没想到……硬着头皮我拨通了95598电力服务热线,没多久濮院供电所的师傅们就到了。

  在了解火灾经过后,他们明白了眼前事情的紧迫性,立即从车里取出一卷电线,麻利地忙活起来。暗夜里,他们就着车灯,打着手电筒,汗如雨下。一个小时后,灯亮了,机器动了,5万多斤小麦终于能够颗粒归仓。

  “现在应急通上电了,但是烘干用电量大,天气又热,还是趁早到所里办一下变压器增容吧,这样才有个踏实的用电保障。”我当即听从了师傅的建议,第二天一大早就踏上了濮院供电所的农忙用电“绿色通道”。几天后,濮院供电所送来了新变压器和更充裕的电,同时到来的还有供电所护农服务“电卫士”团队,专门保障农村、农业和农民用电。

  此后的每一年农忙时节,合作社里和田间地头都能看见供电师傅们的身影,小麦收种用电再也没有“掉过链子”。

  那天晚上,95598电力服务热线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不仅续上了我对父亲的承诺,也牵紧了我留在家乡的心,帮我走得更远。

智慧用电,乡村向未来

  转眼间,我已经回乡十年。合作社服务的农户从最初的几十户,扩大到了周边的2600余户。全自动、机械化种植的土地从原来的一百多亩,扩展到了周边16个乡镇的3000多亩。

  2013年年末,我被村民们推选为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后来又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我知道,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除了村民们的信任,还有大伙对奔向共同富裕的期待。面对更广阔的田地、更复杂的环境,我主动自学现代农业新知识,探索水稻穴直播技术,引进更多智能农机,给合作社里各式各样的“大铁牛”们进行了更新换代。

  这种种的背后,都离不开电力服务的提档升级。2015年,桐乡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在村边建成,一座座粮食加工厂也随之拔地而起,原来纯靠天吃饭的农耕作业,已然与电力密不可分。2019年,桐乡摘得全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称号,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脚踏实地、昂首向前的“田保姆”,也属于每一位走村入户、与时俱进的“电卫士”。

  为了全方位服务粮食增产增收,合作社联合濮院供电所成立了“电卫士+田保姆”服务团队,一同为农户提供“全程式”“菜单式”“托管式”的农业保障服务,把农机运维和电力保障送到田间地头。

  如今,供电师傅们成了我们的好帮手。他们不仅每年上门为合作社做能效分析,指导我们安全、节能用电,还把“网上国网”智慧办电送到村民们手中,让大家办电和交费在手机就能轻松完成。

  随着供电服务越来越智能,农机也转得越来越稳当,带动乡亲们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连番增长了22倍。今天的桐乡已经迈进了浙江“千亿GDP俱乐部”,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6:1。

  站在熟悉的田埂上,我昂首远眺,看到的是农村绿色发展,是濮院毛衫蝶变,是梧桐槜李花开,是乌镇互联未来……

  越来越多的青年新农人们走进乡村,在“光储充”一体化的桐乡农创园、浙江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里,他们捧出了智能温光控制培育出的茭白,捧出了电气化烘干的“浙八味”杭白菊,捧出了登上美丽乡村数字云平台的“致富果”槜李……

  从小时候父亲守着我和农机,到长大后我守着粮食和村子,再到如今供电员工个守着这方土地和千万新农人,让无数新农人的“回归”与“扎根”更加安心,这种接力守望,最终谱写成一曲名为“共同富裕”的大地之歌。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看见电力如涓涓流水汇入田间,与粒粒粮食一起奔向共富浙江、美丽中国的汪洋。

  面对未来的田野,我回答:“青年永远奋斗!”

  而我也听见另一声坚定的回应,“你用电,我用心!红船精神,电力传承!”

  信息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