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对于“霜”的认识及其意象


文:香冷瑶席

编辑:香冷瑶席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和意象不断演化,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于汉代文献的考察,探究汉代人对于霜的认识和意象。

在汉代,人们对于霜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于霜的形成原因的探究和对于霜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同时,汉代文学作品中的霜常常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然景观,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

本文将通过对于汉代文献的考察,探究汉代人对于霜的认识和意象,加深人们对于霜的理解。

«—【汉代人对于霜的认识】—»

霜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汉代文化中具备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汉代人对霜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学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为今后的文化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霜的形成原因

在汉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虽然没有现代科学那样深刻和精确,但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证和理论基础

对于霜的形成原因,汉代人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得出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提到,霜者,露所凝也;和气津凝为露,薄以寒气结而为霜。

汉代人已经知道霜的形成与寒冷的气温和地面的结冰有关,当地面的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就会结成冰晶,形成霜的现象。这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是相符合的。

此外,《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提到,汉代人已经观测到了霜的季节性规律。即在秋季和冬季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春季和夏季则相对较少。

这说明汉代人在观测和研究自然现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总结。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出自然现象的规律和规律性,还能够将这些认知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2.霜与天气的关系

在汉代,人们对于霜和天气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霜的形成与阴气下降有关,同时也将霜视为天气变化的一种表现。

《汉书·地理志》中,霜被视为地面寒冷的一种表现,其形成是由于阴气下降所导致的,“阴气下降,则霜凝而地寒。”

这表明汉代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天气变化与地面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将霜视为一种能够反映气温变化的自然现象。

同时,汉代典籍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凡变化之事,必从天降。故天生之草木,下泽而润之。霜雪降,清气凝而下之。

说明汉代人认为霜是天气变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观念表明汉代人在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和理解上已经开始具备较为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

总之,汉代人对于霜和天气的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他们在自然观察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这种认知方式虽然比现代科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为汉代人的文化和科技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3.“霜降”节气命名

在汉代以前,已有许多文献提到“”及“霜降”,如《诗经·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吕氏春秋·季秋纪》中“霜始降……寒气总至”等。

这些文献都反映了该时段寒气总至、气温下降、霜期到来的气候特征。可知霜降”节气形成过程实质是降霜这一物候现象演变为时序意象的过程,概括了一个地区固定时间节点的普遍气候特点。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提及二十四节气,并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命名为“霜降”。霜降的名称,实际来源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识,也与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霜降节气的命名,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天气渐冷,气温逐渐下降,出现初霜,植物逐渐进入休眠期,晚上会出现霜冻现象,古人将其称为“降霜”。

霜降之后,万物萧条寒冷肃杀,冷冽的寒风如寒刀一般,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因此,“霜降”又叫“严霜”、“霜刀”、“霜剑”。

«—【汉代人对于霜的意象】—»

1.霜的象征意义

在汉代,人们赋予了霜很多象征意义。

由于霜是冬季的一种典型现象,它被认为是阳气凝结的产物,象征着天地万物进入了阴寒的状态。汉代人认为,霜能够妨害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因此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

在汉代,人们将霜与严寒、枯萎等负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汉书·天文志》中,记载了汉代人对于霜的一些占卜和预测方法。例如,当霜出现在秋天时,被认为是天地之气凝结,预示着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而当霜出现在春天时,则被认为是寒气未退,将会妨碍作物的生长。

汉代人为了避免霜对农作物的损害,采用绳索刮除霜的方法。这表明汉代人认为霜附着在农作物或植物表面会对其造成损害,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低温造成的伤害,即霜冻。

因为他们不了解霜本身并不会对植物或农作物造成伤害,所以将霜与霜冻混为一谈,认为霜气惨毒,是一种“亡杀”之物。

这表明汉代人将霜视为一种不利的自然现象,将其与人们的寿命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强调了霜的消极意义。

总之,在汉代,人们对于霜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义,将其视为一种具有阴寒、枯萎、死亡等负面意义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信仰背景。

2.霜在汉代的运用

在汉代的文学作品中,霜常常被运用到景物描写中,成为了一种典型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在汉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寿命是由命运和天命所决定的。

他们相信,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霜则被视为其中一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中,霜常被用来比喻人的生命短暂和脆弱。

在农业生产方面,霜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为它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古人会开始收割庄稼和储存粮食,以备接下来的寒冬。

除了农业生产以外,霜降也对古代的其他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霜降之后,气温骤降湿度减小,这使得木材、竹子等材料更加干燥,因此,这个时期也成为了制作竹编、木雕等工艺品的重要时节。

此外,霜降还对古代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古代诗人们创作冬天题材的重要时期,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描述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冬景的美丽。

总之,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敏锐观察和认识,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利用。

3.陨霜杀菽

“陨霜杀菽”,顾名思义,就是霜降时节,霜情还不算严重的时候,就已经杀死菽豆的现象。菽是草豆类植物中生命力最为顽强的一种,他们生长旺盛,又不容易被杀死,因此常被用来隐喻手握重权的强臣。

而汉代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关系,认为有什么灾异的发生,都是上天的警告。因此,汉代人将“陨霜杀菽”看做是臣子专权作乱的天诫。

除此之外,汉代对“陨霜杀菽”还有另一种解读。汉代学者刘歆认为,“陨霜杀菽”是一种上天对于人间的“恒寒”的惩罚。“恒寒”,就是常寒,连续不断且反常的寒冷。

他们认为这是对君主不听谏言、策令严厉急迫、君主失察、臣子作乱的警告。

4.陨霜不杀草

与“陨霜杀菽”相反,“陨霜不杀草”指的是霜降时节,草木并没有因为寒冷而冻死的现象。在汉代人看来,夏季应有暑气,冬季应有寒气,而“陨霜不杀草”则被认为是寒暑失序的反常现象。

同样与天人灾异有关,当与“陨霜不杀草”的现象发生后,汉人则认为是君臣悖逆礼教失序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的表现。

也有汉代人认为,十月的陨霜仍然不能致使擦木凋零,这是草的问题。继而,刘歆等人认为是“草妖”,也就是草木变异。这种说法同样认为是君主大权旁落、君弱臣强的表现,与前一种说法殊途同归。

«—【霜在汉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外,霜在汉代文化中还有哪些地位和作用呢?

在宫廷生活中,霜可能被用来作为宴会菜品中的一种,以其冷却效果来增添宴会的氛围。同时,汉代人还会使用霜来制作糖果、冰饮等食品,表现出霜在汉代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在汉代的医学中,霜被认为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因此霜也被应用到一些治疗方法中。

例如,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以霜涂痈”,即使用霜来涂抹溃烂的伤口和痈疽,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另外,汉代还流行一种叫做“以霜刮痧”的治疗方法,即将霜涂抹在患者的背部,然后用刮痧板刮动,以驱散寒气,治疗疾病。

除此之外,霜在汉代文化中还被用于制作艺术品。在汉代,人们通过仿制霜的形态和质感来制作这些艺术品,以表现霜的美丽和神秘。

在汉代绘画中,画家常常使用霜的纹理和形态来描绘出雪景冰景自然景观,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这些都说明了霜在汉代社会中的多重作用和地位,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汉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总结】—»

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在汉代,人们对于霜的认识和意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征。在认识方面,人们已经知道霜的形成原因和与天气的关系;在意象方面,人们赋予了霜很多象征意义,并将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典型自然景观。本文的探究,旨在加深人们对于霜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深入研究汉代文学和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历史开讲#

参考文献

1.姜世忠.《气象学与气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3.陈侃理、刘向.《刘散的灾异论》.中国史研究.

4.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