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明清的生死之战

1627年,袁崇焕被启用,1626年皇太极登基,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突入关内,直逼京师,崇祯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成功阻敌于广渠、德胜等门外,是为北京保卫战。

这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登基,皇太极吸取两次败于袁崇焕之手的教训,改变了进攻策略,不再与大明就在山海关附近进行拉锯,皇太极避开了袁崇焕驻守的辽东,从蒙古绕道,向明朝首都北京发起进攻,不到一个月时间,皇太极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即亲率关宁骑兵奔赴北京,一行人在十一月十六日急行军驰援京师,第二天晚上九点就到北京城外,并迅速布下防御,皇太极原本以为已将袁崇焕远远甩在后方,没想到当日侦查竟发现袁崇焕军,满清将士大惊失色,以为袁督师之兵从天而降,不过皇太极没有停下脚步,于十一月十七日到达了北京城外围,并在京郊扎营,十一月二十日,满清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保卫战”打响了。当时守卫北京城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德胜门,由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屯驻,其二是广渠门,由督师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屯驻,满清八旗则以正黄、两红、镶蓝为右翼,镶黄、两白、正蓝四旗为左翼兵行广渠门,进攻袁崇焕的这满清左翼八旗指挥官阵容可谓豪华,其中索尼是未来康熙帝的辅政大臣,一等公爵;莽古尔泰本身就是满清四大贝勒,正蓝旗主。豪格是现镶黄旗贝勒、未来靖远大将军、肃亲王。多尔衮就更不必说,他是未来奉命大将军。睿亲王更是清廷的义弟,另外还有阿济格、多铎等人。而右翼八旗则由皇太极亲率满清四旗及蒙古联军进攻德胜门,这些领军首脑,将来无不是清朝入关南下的大功臣,此时他们汇聚一堂,满清军发炮攻击后,骑兵冲杀攻城,以饿虎扑食般扑向北京城,那么,明朝军队就成为板上鱼肉了么?显然不是,战前,袁崇焕特意在广渠门一带挖掘濠沟来阻挡善于奔袭的满清铁骑,另外,袁崇焕还命令收下刘天禄等劫营,但是满清军队防守严密,刘天禄未能得手,北京保卫战打响以后,广渠门的战事尤为激烈,袁崇焕命令祖大寿在南,王承允在北,亲自率兵在西布成“品”字阵型,严阵以待。满清军则分成六队,长刀高举,箭矢如雨,攻向袁崇焕,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手下的关宁兵殊死战斗,满清军不敌,只能改换目标突击,将进攻重点转向了列阵北边的明朝王承允部,如果王承允与驻守广渠门的袁崇焕合力夹击,祖大寿再从南夹攻,满清军队的密集阵型就会被关宁铁骑三面夹攻,明朝胜券在握,但是王承允畏敌如虎,他见满清大贝勒豪格冲来,脚底抹油直接溜了,袁崇焕北方门户大开,满清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看准时机,率领大量满洲兵马和袁崇焕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袁崇焕险些为满兵所砍,后来满清又发箭雨,袁崇焕和周文郁胸前中数箭,幸亏身穿重甲,箭矢未能穿透。战之此时,虽然豪格的冲击让王承允溜之大吉,但是关宁兵并未溃散,而且还以地形优势趁势将豪格合围,拥众冲击,企图将其就地斩杀,眼见豪格危在旦夕,索尼跃马突入东西斩杀慎重将豪格救出,然而索尼能救出豪格,但是救不了其他贝勒,此时,屯扎南面的明朝将领祖大寿看清战场局势,向北突击与袁崇焕等人形成夹击之势,从而顷刻改变战场局势,满清贝勒莽古尔泰等人见局势不利,决心撤退。这场大战从中午一直交战到晚上七点太阳落山,血战以关宁铁骑的胜利而告终。

而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这场大战并没有改变袁崇焕的命运,满清大发谣言,结果到袁崇焕被崇祯猜疑而处死。

如果袁崇焕没有死,明朝会不会急需延误呢?欢迎讨论!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