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为什么认为霜降是不吉之象?陨霜杀菽,是否天降预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前人通过观察而形成的体系记录,概括了一个地区固定时间节点的普遍气候特点。霜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一种自然天气现象,而它也有一个专属节气叫“霜降”。

但实际上霜降并不是代表降霜,而是表明在经过霜降这个节气之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而霜就是由于昼夜温差大而表现出来的,所以以霜降命名,符合事实。

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霜降会对农作物等植物造成损伤,自然备受古人的重视。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关于霜的记载,但由于当时古人对霜不了解,因此古代人民对霜的理解,可谓是多种多样。

那么古人对霜又有何见解呢?

霜的形成与来源

霜是来自地面的水汽通过凝华反应产生的。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贴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低,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于饱和,那么霜就会形成。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在早晨,发现植物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而在汉代,人们对于霜的形成,主要分成三种论述。

首先是白露为霜,霜为露所变,我们所熟知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有这种论说的表现所在。当然,对于当时自然科学落后的古代来说,认识到霜和露是可以互通的,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

第二种论述就是阴气凝而为霜。在古代,阴阳学说盛行,著名学家董仲舒就是该论述的推行者,他认为所有自然气象的发生,都赖于阴阳的调节互相作用。

《淮南子·天文训》言:“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 ”

又因为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汉两代发展兴盛,人们对于天地运化,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构造的,于是与阴气理解范围相似、湿冷冰寒、遇阳光而消散的霜,自然而然就被理解为阴气的具体表现。

为此古代还发生过悲惨的乌龙事件,在边南的一处村落里,一旦某户人家的农作物上出现霜,那就代表这块地有不干净的东西。倘若有人沾染上,就会引起阴气入体,产生疾病,于是村落中很多块土地被荒芜,造成了粮食紧缺,村落中竟然出现易子而食的饥荒状况。

第三种观点则是地气御寒,凝结为霜。东汉王充是该论述的支持者,他发现只有当寒气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会出现霜,并且当纬度不同的地区中,终霜期有所不同,并且在《论衡校注》中准确地描述出霜的水汽来源。

中州内,正月二月霜雪时降。北边至寒,三月下霜,未为变也。此殆北边三月尚寒,霜适自降。

此外,汉代人民还认为霜是亡杀之物,以及能成就万物之能。霜杀万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岁功成。

霜的含义

随着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兴起,降霜被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告诫的表现。因此霜对于汉时的人们来说,具有诸多的含义。

首先是《春秋》中所记载的“陨霜不杀草”,“陨霜杀菽”,古人认为上者两者皆是异象。其实不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人认为草木的损伤程度。是由节气的变化造成的,实际上两种灾异的产生。是由于当年实际温度较低发生的霜冻灾害。以及出现霜而不发生霜冻的现象。

而且古人通常认为异象的出现,代表政权的改变,西汉末刘向提出“陨霜杀菽”,为暗示君弱臣强,君权旁落于臣。京房刘歆也是如此,以灾祸言政事,劝阻皇帝任用清明之臣,让君权收归中央。

第二是汉时对“陨霜杀菽”的解读。汉时对“陨霜杀菽”的解读,一是忠于春秋三传,认为“陨霜杀菽”是臣子专权作乱的映照,是上天对于当时政治军权旁落于臣子的一种警戒。当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三国志》、《晋书》中都曾记载霜灾出现时大多处于政治混乱、君臣权利对调时期。二是京房、刘歆、郑兴等脱离《春秋》三传,他们认为“陨霜杀菽”是上天对君主施政严厉、刑法严苛的劝告。

陨霜不杀草,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其后卒在臣下,则灾为之生矣。

《汉书·五行志》中认为汉武帝执政时期“陨霜杀菽”是由于皇帝兴兵过度,战争不断所致。而京房认为霜降落的位置,会根据现实状况而变化,倘若圣贤遇害、宦官掌权,则霜在草木上,“陨霜杀菽”成为上天对于君主兴兵过度、刑法严厉、不仁不爱的警告。

相比于京房,刘歆对于“陨霜杀菽”进行了更加理化的解说。他认为,象征着上天对于听信佞人、政令不达民意的惩戒。而霜情繁重,也被认为是君主官员刑罚过度严苛造成的,这些观点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事实所推论的,西汉哀帝听信佞人处罚明臣,东汉桓帝黜贤纳奸,滥施暴政才有了如此说法。尽管汉人对此说法不一,但霜被赋予了具体的意向,意为“刑罚,杀谬”。“严霜之诛”一词就是如此,意为惩戒贪官。霜的文化含义就由天时,与政治社会局面挂钩。

霜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关注到霜雪之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减收。而在汉代,气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霜灾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因此,汉人为了应对霜灾,采用绳索刮霜的措施,来规避对农作物的损伤,但作用聊胜于无,因为汉人并未意识到带来损伤的是由于霜冻而非霜,直到魏晋时期才意识到霜冻的存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人为了降低损害,所做出的尝试,反映了古人在农业实践上应对自然灾害的坎坷。不仅仅是人民通过各种措施来应对由霜灾造成的饥荒,朝廷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余补不足,开放粮仓等措施应对饥荒。

同时为了防止富人富民发国难财,通过倒卖粮食兼并土地等扩大势力,朝廷通过调余补缺的方式救济灾民。这些都展现出汉人面对自然灾害时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霜降也会影响疾病的产生。《黄帝内经》记载病因主要有三大方面,气象因素是其中之一。而霜降时节恰好属于阴气渐盛,阳气消散的时候,于是有关腰腿疼痛,心有郁结的病状产生。霜降还会引起病情的变化,阴气兴盛,阳气封闭,患者则会因虚阳消败而死。

《伤寒杂病论》则认为霜本就带有寒气,触之霜雹则会引发伤寒,而食用霜打后的生菜,则会引起血色不荣,甚至引发心疟。总的来说,霜对于古代人民来说,是敬而远之的。

小结

汉人对于霜的认知,在自然与人文方面互相合,并且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展。汉人通过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对比推论的方法,意识到霜和露的关系,以及霜的形成内在原因。

尽管未能意识到霜冻的存在,但汉人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各种探索,为我们现代治理自然灾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参考意见。而在社会人文方面,由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引导,降霜被认为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警戒,其意义并非凭空捏造,而是通过取象比类,根据霜的特性与当时混乱的政治社会相联系。古人这种由点到面整体的思维方式以及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论衡校注》

《诗经》

《汉书·五行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