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八卦阵有多厉害?1800多年来,只有一人识破,但不敢破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古人作战讲究排兵布阵,旧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五花八门的阵法,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才阵、四门阵、五花阵、六丁六甲阵、七星阵、八卦阵、九死连环阵、十面埋伏阵等等,玄妙莫测,无奇不有。

但要说万阵之首,还要数诸葛亮布下的八卦之阵,该阵变化无穷,灵活多变,防御性强,使敌人晕头转向,难以应对。
《三国演义》中说,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东吴名将陆逊一路追击,到重庆奉节时遇到一个石头堆成的八卦阵,陆逊杀敌心切,不以为意,进来后才发现其中别有洞天,千门万户,不得其道。陆逊被困绝望之时,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现身,为他带路,陆逊才得以脱险。

这个传说中的石头遗址如今仍存于重庆奉节,据推测,应该是诸葛亮排兵布阵时为定点设下的局。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八卦阵是怎样的呢?
八卦阵
诸葛亮北伐,主战场在关中平原,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诸葛亮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武力值在曹魏军队的骑兵面前更是落于下风。

在兵种相克的战场上,骑兵意味着进攻,当初曹操南征一夜追杀刘备三百里,勇锐之势不可阻挡。可诸葛亮的步兵累断腿也不能夜行三百里,战场上也敌不过高头大马的冲撞踢踏,只能以防御为主。
为此,诸葛亮糅杂历代阵法之优,创新而成八阵图,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研究出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与进攻战术。

古代兵家战略深受易理影响,《周易》中有关战争的爻辞共11条,如:“乘其墉,弗克:攻,吉。”“众允,悔亡。”等等,其军事理论为孙武、孙膑,韩信、诸葛亮继承发展,不仅成为了中国兵学之祖——《孙子兵法》的理论来源,其中灵活应变、主动、不易擅守的思想主张也对诸葛亮的八阵图产生了深刻影响。
“阴阳”是《周易》的核心,诸葛亮将阴阳包括的刚柔、虚实、奇正的对立统一关系糅杂于用兵之道中,形成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八卦阵。

八卦阵平时是一个大阵,大阵的东西南北四面可以各分出一个中阵,分化后的四个中阵围绕中心主帅共形成五个阵。
遇到敌人后,东南西北四个中阵可以再顺时针分化,东阵分化出东南阵,西阵分化出西北阵,按此顺序,周围八个阵拱卫中心主帅,共九个阵,构成了八卦阵的完全形态。
每个中阵又可以分为6个小阵,由车、弩、步,三个兵种组成。最外层的车兵负责敌人入阵攻击时防御拦截,在车兵后的弩兵负责用诸葛连弩射击打乱敌人阵脚,最后的步兵则在敌人慌不择路时近身肉搏。

中间的主阵又可以分为16个小阵,主帅在中央依据战况随时指挥变阵,或安排小阵支援周围八个中阵,运筹帷幄,将一切了然于掌中。
在整个八卦阵的最后,还有24个小阵,都由骑兵构成。他们依据主帅指挥,对需要支援的八个中阵进行补充,以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敌人进行包围、切割、绞杀。
除阵法多变外,八卦阵还妙在它的轴对称形态,无论哪一个中阵受到袭击,两边的中阵都可以火速赶往支援,正可谓“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唐李问对》)。

10个中阵,88个小阵,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敌人紧密包围起来,如同一个大脑指挥着八只听话的巨爪,在关中平原一望无际的战场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使敌人可入不可出,可攻不可守。
同时,因为八卦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所以八卦阵的任何一个中阵都可以作为排头向前行进,在敌人失利时趁胜追击,也可以在撤退时快速实现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的灵活转变。

诸葛亮凭借八卦阵对魏作战,六次取得胜利,创造了大平原上步兵对抗骑兵而不败的军事奇迹。连诸葛亮自己也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八卦阵已成,今后作战,再也不会失败了。
诸葛亮深谙阴阳之道,在他指挥下,八卦阵定是阴阳对垒、虚实隐晦、刚柔相配、水火互济的一场军事艺术,战争舞蹈。

可惜三国以后,历代王朝都把诸葛亮的八卦阵作为秘密武器藏匿起来,以至东晋后八卦阵阵法逐渐失传,如今的八卦阵只是后代学者与军事家结合史料推断还原而得,令人叹惋。
桓温避阵
从曹丕称帝算起,三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1800年中,出现了无数优秀将领,却无一人能破此阵,只能在其中做困兽之争。
但在东晋时期,终于有人识破此阵,却也只敢避而不战,此人就是桓温。

桓温一家并非名门望族,在朝廷中一直比较低调,直到苏祖之乱,桓彝被朋友江播出卖,以身殉国,留下了五个孩子,老大就是桓温。
为报杀父之仇,桓温一边顶立门户,一边修炼自己,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仇恨滋养着他的毅力。他白天劳作,晚上还要练功,即使睡觉了,也要把匕首放在枕头下,留着带血的眼泪回忆杀父之恨,这就是成语枕戈泣血的典故。

然而,桓温习得一身武艺后,杀父仇人江播却死了。同样是仇人暴毙,报仇无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裳选择放下仇恨,原谅一切,桓温却把仇恨复制粘贴了三份,准备对江播的三个儿子下手。
在江播的葬礼上,桓温与江家三子大打出手,一人一刀,干净利落的疏泄了这么多年心中郁积的仇恨。

桓温为父报仇,枕戈泣血的故事不仅没有被人诟病,还在东晋民间传为美谈,甚至被司马氏赏识,成了南康公主的驸马。如此一来,桓家摇身一变,成了皇亲国戚,桓温也成了东晋政坛上的一颗新星。
桓温一路高升,官至荆州刺史,为了自己的军功章,桓温打上了西边蜀地成汉政权的主义,此时成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党争不断,正可趁虚攻打。
然而朝廷却以蜀道艰险、晋军补给不足、害怕北方趁东晋举国西征时石虎南下为由,拒绝了桓温西征的请求。

可桓温心意已决,他集结兵力,亲率荆州军主力,先斩后奏,一路向成汉政权奔去。
就是在入蜀途中,桓温被八卦阵挡住了去路,虽然眼前之阵由石头组成,却仿佛有十万大军,压迫感极强,桓温亲自查看后,说:“这是百年前诸葛亮设下的八卦阵,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桓温虽然识破了诸葛亮设下的八卦阵,却自知无法破解,谨慎他没有像陆逊一样野蛮闯入,而是绕路避走,避免了军队被困,最终顺利入蜀,消灭了成汉政权,封为西征大将军,后来甚至架空东晋,建立桓楚。
诸葛三法
除了八卦阵这样的“阵法”,诸葛亮建军还有另外两“法”,一为“技法”,二为“兵法”。
“技法”指的就是科技实力,虽然是冷兵器时代,作战也要拼装备。古代的远程作战武器主要是弓箭,但是弓箭不仅射程有限,而且臂力小的人甚至拉不开弓,这样依靠爆发力的武器也不能做到一直拉着弓瞄准敌人。于是,古人发明了弩。

弩可以预先把弦拉开,放上箭矢,当敌人出现在射程范围内时,瞄准,发射,一气呵成。但是传统的弩一次只能射一发,射完一箭还要重新组装装箭,虽然杀伤力增强,效率却大大降低。
诸葛亮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发明了诸葛连弩,在弩上装一个箭匣,里面放十支铁箭,连扣十次板机就可以连发十次,效率大大提升,铁铸的箭也更具威力,曹魏名将张郃就死在诸葛连弩下。

除诸葛连弩外,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也值得称道,蜀道路途艰险,运送粮食有诸多不便,诸葛亮发明了一种自动运送粮食的机器,叫木牛流马。
有人说诸葛亮把这种机器做成了牛和马的形象,解放了人力,使粮食可以被自动运输。但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种改良版的独轮车,究竟是何形态,依然需要研究。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发明了五折钢铠、十折矛、扎马钉、云梯冲车、百尺井阑等作战工具,在对魏作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看来,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发明家。
“兵法”则指诸葛亮治理军队的策略。
当时作战,曹操最爱屠城,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后,还把敌军尸体堆积成山以“筑京观”,向众人炫耀自己的功绩。

而诸葛亮的军队军纪严明,从来不会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当时诸葛亮的军队与曹魏百姓相邻。双方混熟后还常常打招呼,唠家常,这样的和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诸葛亮治军不仅重“严”,而且重“信”。《三国志》有载,每个月诸葛亮都会放军中两万人回家探亲,如此轮换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可在一次休假前,司马懿突然率领三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有人说,如果让士兵休假,那么我方军力只有八万人,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不如取消假期。

可诸葛亮却严肃地说,士兵们早已收拾好了行李期待回乡探亲,此时变卦,不是违背“大信”吗?虽然作战局势不利,但从道义上看,令行必出,必须休假!
“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袁准评价诸葛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赏罚分明,军纪严明,才培养出一只作战英勇的尖锐部队,使有着精锐骑兵与雄厚国力的曹魏政权也“畏蜀如虎”,忌惮颇深。

结语
东汉三国礼崩乐坏,政局黑暗,诸葛亮却能坚守道义,鞠躬尽瘁,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为黑暗大分裂时期带来一点正义的希望,使人们回忆起三国不是只有阴谋与背叛,还有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的坦荡,和他的“技法”“阵法”“兵法”为后代将领留下的经验与教训。
难怪钱穆先生评价他:“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
现代战争八卦阵有卵用
诸葛亮历害吗,蜀国亡的最早历害在哪?
迫击炮加马克沁重机枪五分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