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大有学问#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伤感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译文

像燕昭王这样的贤君,我来不及见到,今后或许会有的明君,我如今也见不着;

眼前唯见空旷的天宇和原野。天地是如此悠久绵远,但人生短暂,个人之于天地,是何等渺小!作者潸然泪下,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明君难逢——短暂的一生难道就这样匆匆地、碌碌地过去么?



赏析

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登台的感慨。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现在说

陈子昂出身于豪门望族,少年时以轻财好施,慷慨任侠知名。青年时代的陈子昂博览群书,先后写下了30首感遇诗。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偶然间看到了陈子昂写的诗文,惊呼道:“此子当为一代文宗。”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陈子昂入长安游学,后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

当时正值女皇武则天当政,酷吏横行,滥杀无辜,陈子昂不畏权势,屡次上书谏诤。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陈子昂以右拾遗参谋军事。攸宜不懂军事,又不采纳陈子昂所献的奇计,陈子昂因此泫然流泪而作此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