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声有味 | 詹霖重现昆明老行当的吆喝叫卖声

大千世界是一部大书;香草美人是一部好书;市井灯火是一部闲书;人间有味,因为书书入眼都留余香。4月22日(本周六)14:30,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东方书店邀请作家、昆明地方文史研究者詹霖到店举办讲座,重现昆明老行当的叫卖吆喝声,让书里、影视里、收音机里那些如梦似幻的声音和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耳边和周围。
报名方式
1、关注本公众号,点开公众号对话框,编辑“姓名+联系方式”,发送至后台报名。
2、按照报名先后顺序确认名额,会员读者优先。是否报名成功,以收到正式回复为准。
3、转发本条推文到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公众号后台,可获得优先报名权,优先参与讲座。
1
叫卖吆喝声
市井中最温暖的记忆

本次讲座是五华讲坛系列讲座中的一讲。“五华讲坛”由五华区委宣传部、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五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五华区图书馆承办。
市声,市井叫卖之声。晨曦日出,黄昏鸦噪,老街传出悠悠的叫卖声,一听便知是卖什么。迎声赶去,一番讨价还价,一番挑挑拣拣,家门口就做成生意,倒也方便。
挑担子的来了,一声叫卖,大人娃娃赶忙跑来,围在担子旁,或蹲或站,边吃边和卖主闲聊。悠闲、随和的韵味,从早弥漫到深夜。


泛黄的老照片里带着朴实的味道,在没有花样广告的年代,吆喝声便成了贩夫走卒自打的广告。听着一声声腔调十足的吆喝声,连着他们的卖货都变得更好吃了。
吆喝,应是广告的原始雏形,是走街串巷手艺人、买卖人的发明创造,意在用于吸引招徕顾客,它们也组成了市井中最为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2
老昆明的市声
充满韵味,有灵魂,有感情


吆喝声是老昆明商业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它蕴含了许多历史的变迁。一声声或婉转、或悠长的吆喝,不仅吆喝活了市场,也吆喝到了人们的心底。
詹霖认为:「对于昆明人来说,一声声的吆喝,不仅仅是买卖,更是弥足珍贵的回忆。那些出现在街头巷尾、来自于梧桐树下的一声声的吆喝声,是老昆明人无法忘却的回忆。」

老昆明的市声,是有韵味的。腔调各异、抑扬顿挫,不仅不扰民,反而增添了古城的宁静安逸,仔细听,能听出时光的流淌。有些声音还在,有些声音却已随时间远去,只留下脑海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在你看电视的时候,或者准备午睡时,窗外总是悠悠飘来那些熟悉的吆喝声。印象中,这些吆喝声总是在夏日宁静的午后,或半梦半醒的午睡时响起,如今听来真是倍感亲切。

老昆明的市声,是有感情和灵魂的。儿时记忆当中的那些老昆明的吆喝声,就像是一门艺术,声音悠扬,自成曲调。
售卖物品也很多,吃穿用行,包罗万象。各种吆喝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打竹板,敲铜锣,摇铃铛,吹喇叭、甩铁片,更有扯开嗓门,沿街叫卖。声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各具特色:高昂者如瀑布飞泻,低沉者如白云漂浮。春夏秋冬,清晨夜晚,组成了老昆明市井的交响曲。

可是,到底有哪些有特色的传世吆喝声呢?谁也说不清,估计没人去搞专门的录音的。詹霖老师经过了许多年的采访记录、收集整理、模仿学习,执着地求索,刻苦地追寻,试图把老昆明的叫卖吆喝声再现出来。
昆明街头的那些声音,你还记得吗?4月22日,到东方书店,咱们一起听詹霖老师重现一曲老昆明的「市井交响」,报名吧。


詹霖 | 从事云南地方史和昆明民俗史研究。云南省作家协会,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盘龙区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曾出版《重返老昆明》、《昆明老行当》、《云南瓦当》、《官渡古镇》等,与人合著《百年丰碑话英雄:永远的陆军讲武堂、《抗战中的云南》。曾多次举办《重返老昆明》、《老昆明,老医院》、《云南瓦当》等讲座。

来源:彩龙社区 莉香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