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遇到古文,在第八单元第一课
怎样与古文来个美妙的“初相遇”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遇到古文,就在第八单元第一课,题目叫《司马光》。全文如下:
短,但也难,因为第一次。怎么教?关注教法,我们先出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为三年级小孩而教
此处有明显的关键词“三年级”。也就是说,教学这一篇古文,不要任意拔高,不要肆意放大,应该目中有人,需关注学情。因此,不能往“深”处教。例如,那些和《宋史》,与“司马光”的有关的大文化、大背景、大时代、大民族意义,可以涉及,但切不可和三年级小孩讲太多,更不能故弄玄虚,做海量展示。还不能往“难”处教。例如,古文中有一些古今异义,词性转化,特殊用法等现象,不要在第一次出现时,就予以强调,更不要与孩子讲概念,讲所谓的“规律”。三年级,第一次学习古文,没有经验,如何能发现规律呢?不要让这些金贵的知识又成为背诵记忆的新难点。所以,可以从“趣”这个点上教。这是小孩和古文的第一次相遇,简称“喜相逢”。要想欢喜,就要“找相似”。在熟悉中发现自己可以从容面对的切入点,教学让小孩感觉舒服,愿意亲近古文,才能有效。
第二条建议:在单元系统中教
本文属于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心为“了解人物美好的品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因此,这一篇也要成为完成单元系统教学中的一环。此文记载的是一件发生在花园里的事,可以让小孩更多去了解——古人是怎么写事的。在学习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司马光美好的品质。这样,把课文放在单元系统中教,教学的“度”就很容易把握,教学的方向就不会偏。之前说的那些过深过难的内容就可以被屏蔽。系统,也是一种必要的控制,让教学不会太任性。
第三条建议:在对文章样式的认知中教
文章各有各样,教材编者为我们选取这篇古文,也是有意让孩子们认识“古文”这种独特的文章样式。在第一次接触古文时,不要试图通过强制牵引,让小孩一下子就喜欢古文。现代文学了三年,一夜之间发生巨变,不好。试图一次性引发阅读兴趣,转轨偏爱古文,教师操之过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让孩子在文体的花园中自由采蜜,先接触,再随性选择,认识多样的文章之后,自然会产生对某一类文章的偏好。其间,要经历学习的过程,还有人生与岁月的推演。因此,第一次教学,可以点燃,可以诱发,但不要过于心急。老师有宽广的心态,才能带来从容的教态;老师能够耐心等待,才能迎来生命成长的状态。
关于教学,我们也给出几个板块的大致设计,供大家参考:
第一板块:古文真的很古。学习很特别的古文,可以从本学期和以往学的古诗引入,降低陌生感,让小孩尽快熟悉这种比较“古”的表达方式。之后,进入文本,让其直面这篇古文。先自由试读,读的时候特别关注随文注解,尝试把短短的古文读懂;随后是老师带读,注意停顿,试着把古文读通;第三,在读懂、读通之后,小孩也经历了多次朗读,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道要求。学习有三个为主之处:小孩自学为主,生发感受为主,基本达标为主。此板块教学,特别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中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此板块学习中,小孩有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空间。特别是“配合注释”的阅读模式,能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初步引出新的阅读能力。
第二板块:古文不古。我们让小孩结合注释,将古文翻译成一个短小、有趣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不就是记录了一个发生在花园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么?
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那里有一口大水缸,吸引了一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没想到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没了,别的小孩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都跑走了。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只听“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缸里的小孩得救了。
《课标》对第二阶段的阅读,提出做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我们这么教,符合《课标》要求,努力抵达阶段目标。故事简单,有意思,也很感人。按照今天的写作习惯来看,如果我们就在故事发生的现场,我们也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记录。只不过,古人用他们熟悉的语言,用他们的表达方式来记录而已。因此,古文虽然是古文,但故事还是故事。读故事,学古文,一点都不难。古文,原来离我们很近。
此板块教学,就是要让孩子看到貌似生冷的语言文字之下,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能唤起小孩在第一次接触时的亲切感、亲近心。
第三板块:古有古的趣味。这一板块教学,重在带领小孩沉入文中,品味古文比较有特色的表达。我们称之为“节节精彩”。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看看这个故事中“最惊险的环节”,抓住“登瓮”“跌”“没水中”等,体验当时的惊险;让小孩看看“最英勇的细节”,抓住“光持石击瓮破之”,来体会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敢;让小孩围绕“最值得讨论的环节”,抓住“众皆弃去”,问问各位小孩——你怎么看,你怎么办。
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字词上,同时观照到自己,实现古今联通。
第四板块:古对今有益。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本文选自《宋史》,并简单介绍《宋史》的一些编撰信息。意在让小孩思考:为什么当时的王朝,要为司马光编史呢?要知道《宋史》的编撰,可是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一直到元顺帝时才修成。所以,查询《宋史》的作者,标注的是“脱脱,阿鲁图等”,一听就知道,是少数民族的哦。司马光到底做了什么,值得记载?当然,简单介绍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未尝不可。这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作为中国的小孩,必须知道。我想,这也是教材编撰者选文的意图之一吧。要知道类似的古文,不计其数。选什么?选的是传统文化。
此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历史背景,意在激发儿童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特别注意之前的提醒,确保教学适度。我们的介绍,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从小孩的思考处引申,为课外阅读做精确推荐。课后,教师推荐一些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或者带有故事色彩的名人传记小古文,让小孩自读自赏。如果教师只是丢下一句话:有空可以读读《宋史》,读读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这等于把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浇灭了。
至此,四个板块教学,小孩收获很明确:其一,读懂古文;其二,感受到古文特别的表达形式;其三,体验阅读的乐趣,发展了分析、理解、复述等基本能力;其四,接触了传统文化,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教,小孩不怕。学了之后,还想继续学。
第一次相遇古文,希望美妙的“初相遇”能留下终身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印象。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