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为何仍能再次崛起?

广场协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所以签订了此协议。

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了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金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当时日本经济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合资企业。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自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期间,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这无疑为国际资本投资日本股市和楼市,提供了一个稳赚不赔的机会。广场协议签订后的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

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DP超过了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戳破了泡沫经济,导致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了十几年的衰退期。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对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相关产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达到促使经济增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

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实体产业,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随着泡沫经济于1991年的破灭,日本经济便陷入了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广场协议”并非一无是处,它实际上起到了推动日本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作用

关于“广场协议”,有专家认为,导致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促使日本经济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

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广场协议”。日元受该协议影响升值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场协议”签订后,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宣布了一个6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放水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日本央行大放水的影响下,日本经济开始脱实向虚,大量热钱涌入楼市和股市,形成了这两个领域的巨大泡沫,房价高得离谱,以至于有人说,日本已经能够买下整个美国。

事实上,日本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催生日本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虽然后来日本政府依靠紧缩的货币政策主动戳破了泡沫,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却难以消除,日本经济也由此陷入了长期低迷的境地。

此外,还有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和破裂是“失去国家主权”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低迷期,被称之为失落的20年。然而,尽管如此,日本经济却仍能在20年的低迷后再次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日本经济能够再次崛起,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日本并未完全失去20年,而是充分利用这2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正所谓“危中有机”,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日本从6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曾有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经济才戛然而止,进入了衰退期,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日本失去了20年”。

当时的日本经济,如同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一路狂奔,机车长时间没有得到检修,已经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而广场协议的签署,恰好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调整和喘息的机会。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产能过剩。而日本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来强迫企业兼并或关闭,只能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抱团取暖,把过剩的产能消除掉。

结果,100多家钢铁公司相互兼并,只剩下3大钢铁公司,200多家银行兼并,只剩下3大商业银行。把产能压缩到最合理的状态。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企业此时选择了“走出去”这一条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出现了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热。日本目前在海外有7万家企业,仅在中国就有3.5万家。

与此同时,日本大刀阔斧式地实施了产业转型升级。日本所采取的产业升级对策,就是“抛弃”,把白色家电、电脑、甚至手机等他们认为是中低端的产品统统扔掉,实施背水一战式的转型。

现在,日本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近年来,我们看到日本许多的半导体企业抛弃以上传统产业后,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在这一转型升级过程中,夏普卖给了台湾的鸿海集团,三洋电冰箱、洗衣机卖给了海尔集团,NEC公司的电脑卖给了联想,东芝的白色家电卖给了美的集团。

二、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转型路线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日本的产业升级恰逢其时。而且日本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也值得我国借鉴。日本企业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就是站在科技创新最前沿,瞄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例如在半导体领域,虽然日本半导体企业在电子市场份额快速缩减,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不断提升。

日本企业的战略转型,归结起来就是三条:一是控制上游,主要是控制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设备;二是占据中游,主要是研发核心零部件;三是放弃下游,也就是说,尽量少做终端产品,因为中国、韩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做得很好,日本再参与竞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

1、控制上游

日本社会从政府到企业,都有一个基本共识:日本是一个缺少资源的国家,唯有掌握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才能拥有国际竞争力。

半导体产业是影响世界未来的最核心的基础产业,而目前整个半导体领域的19种关键材料中,其中的14种,日本的产能占据了全球的50%以上。全球目前的18种新材料,日本占了16种。

2、占据中游

日本老牌的电子企业索尼、松下,它们虽然放弃了电视机面板业务,但并没有放弃核心技术。我们会发现,现在家电领域里的中国品牌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你打开一看,核心零部件全都是日本制造。日本人已经不再做“外壳”,而是做核心零部件,因为核心零部件更赚钱。

事实上,日本企业依靠它的核心零部件,一直在闷声发大财,这就体现出日本企业占据中游的战略方式。

此外,日本企业的转型创新,并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的转型创新。这一点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3、放弃下游

日本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渐放弃了那些技术含量低、收益率不高、低附加值和没有发展前景的低端制造业。因为低端制造业利润低,在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
所以只能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外企低端制造业并不占任何优势。因此,日本放弃下游制造业的做法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的明智做法。

三、日本有着先进的教育水平,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足的人才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已具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不具有的先发工业国的优势。日本国内的教育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日本早在1872年就颁布了《学制》,试图将全国教育纳入统一管理之下。

经过数次改革后,日本教育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教育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1920年时,日本的国民入学率就已达到99%。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体制开始仿效西方国家的民主教育制度,教育改革促使日本国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一时期,大量人才不断产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举报
评论 1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