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宗教建筑|上海的天主教堂与新教教堂:浮华与朴素
本文提纲
一、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之争
二、上海的天主教教堂
2.1早期哥特式天主教堂
2.2徐家汇天主堂: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2.3佘山天主堂:上海最壮丽雄伟的天主堂
三、上海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3.1 早期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3.2 司各特与圣三一堂
3.3 邬达克与新教教堂
3.4 李锦沛与浸信会教堂
一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争
自基督教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以来,西罗马教会经历了无数次与各国君主之间的斗争,且充满了动荡。
尽管如此,天主教在一千多年中所经历的冲击,没有哪一次比1517年由一个德意志修士所发起的宗教改革来得猛烈。这次宗教改革的最终结果是从天主教当中抽离出来一个新的教派,就是“新教”,又被称为基督教的“路德宗”。这位修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马丁·路德,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的“最伟大的德国人”当中,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北方各国兴起,通过宗教改革从天主教当中分离出来的教派就是“新教”。新教的管理系统相对“扁平化”,并没有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新教没有神父,有的主要是牧师,牧师的工作是布道,并不比普通信徒更高贵,信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现在的英国、美国,包括亚洲的基督教分支,大部分都属于新教。
作为二元对立的两个教派,天主教与新教除了在管理结构上的对立,最主要的差别还是在对核心教义的理解和操作上。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中有一条,简单来说,就是不可拜“偶像”。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其实并没有举世公认的标准,因为天主教和新教在对这条诫命的执行上明显有不同的见解。
有一个区分天主教教堂和新教教堂的好办法:凡是极尽奢华、巍峨恢宏且里面外面还有很多雕像、天顶画、壁画等装饰的教堂,基本是天主教教堂;如果装饰朴素,内里除一个十字架以外空空如也,大约就是新教教堂。
二 上海的天主教教堂
2.1 早期哥特式天主教教堂
1 董家渡天主堂:上海现存最早且未经改建重建的教堂

董家渡天主堂南立面(巴洛克风格)
董家渡天主堂,正式名称为“圣方济各沙勿略教堂"。
教堂由神父范廷佐设计,1847年奠基开工。由于它是近代上海第一座以拱券技术建造的教堂,导致施工困难,建造工程耗时6年,1853年建成开堂,并确定为上海地区的主教堂,是当时上海和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远东大教堂的驻节座堂。
教堂占地2公顷,有大小房屋200余间,可容纳2000多人做礼拜,是上海现存最早且未经改建重建的教堂。
董家渡天主堂的设计经过数次修改。范廷佐最早的设计是一座哥特风格的教堂,由于经费不足而改用耶稣会教堂的巴洛克风格,平面由拉丁十字形改为倒T形,靠近正立面处在侧廊两边增加耳室,以使立面加宽。


2 洋泾浜天主堂:上海现存最早的单钟塔哥特式教堂

圣若瑟堂正面图,photo by 视觉中国
洋泾浜天主堂,亦成“四川南路天主堂”,正式名称为“圣若瑟堂”。这是租界内建造的第一座天主堂,也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单钟塔哥特式教堂。
圣若瑟教堂由天主教神父罗礼思设计,1860年奠基,1861年建成。此教堂座落在法租界,专门为法籍天主教徒服务,因而建筑形式深受法国影响。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式平面,单钟塔式立面构图。这种单钟塔型制普遍出现在当时大量的小型哥特复兴式教堂中。

洋泾浜新堂初建成景象
洋泾浜天主堂的室内外都带有折衷主义倾向,内部采用束柱和肋骨拱顶形式,但拱券为半圆券,立面尖塔、玫瑰窗、门窗上的尖形楣饰都具有很明显的哥特建筑特征。


洋泾浜圣若瑟堂内部拉丁祭台旧今对照(旧照由陈寒松提供)
3 路德圣母堂:19世纪远东第一堂

路德圣母堂也是单钟塔哥特式教堂,被誉为19世纪上海地区最宏伟的教堂,在徐家汇天主堂建成以前,号称“远东第一堂”。
采用混合结构,平面为三廊拉丁十字形,长60米,宽17米。中堂和侧堂均为四分尖券肋骨拱顶,肋骨拱座在束柱之上,脊高19米,钟塔高50米。
教堂于1990-1992年修复,是上海郊区最宏伟壮丽的教堂之一。

路德圣母堂内部
2.2 徐家汇天主堂: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

耶稣会在1896年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得到徐光启的后裔和另一陆姓教徒的支持,捐献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建造教堂。1904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和土木工程师学会准会员道达建筑师设计,历时两年修改完善,1906年破土动工,法国上海汇广公司承建,耗时四年,1910年10月22日落成。
这座位于蒲西路158号的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教堂,是上海唯一的仿法国中世纪双塔式哥特教堂,堂侧有主教府。教堂座西朝东,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五廊型巴西利卡,两侧各有两个侧堂,后堂呈八边形。
教堂长83.3米,宽28米,十字形两翼处宽达34米,堂脊高26.6米,大堂可容3000余人做弥撒,红色的清水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


徐家汇天主堂内景古今对照

2017年12月16日复堂后的徐家汇天主堂新祭台
2.3 佘山天主堂:上海最壮丽雄伟的天主堂

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叶肇昌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佘山天主堂。佘山天主堂的正式名称为“进教之佑圣母大堂”,又称为“佘山圣母大堂”,是上海及远东最壮丽雄伟的天主堂。
原建有佘山圣母堂,1871年设计,历时两年建成,属中西混合样式。
后因面积不敷使用,于1920年由南京教区决定拆除重建,1925年4月24日奠基,1935年落成。

圣母大殿上部
建筑外部形式以晚期罗马风式为主,全部用红砖清水墙砌筑,局部的圈梁、过梁以及双叶窗的中柱用石头镶砌,双叶窗的顶部用圆拱而不是尖拱。
钟塔位于西南角上,平面为方形,虽与主体建筑连在一起,但已显示出晚期罗马风教堂和早期哥特式教堂的钟塔与主体建筑分离的做法。
钟塔的顶部处理成圆穹顶,带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穆迪扎尔建筑的影响,并成为佘山天主教堂的象征。


左图:内部结构 | 右图:祭台 上图:内部结构 | 下图:祭台
三 上海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3.1 早期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基督教新教建筑以哥特复兴风格为主,主张哥特式不仅是基督教建筑唯一纯净的形式。而且最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化。受新古典主义教堂的影响,基督教新教教堂多采用单塔的形式,同时也出现了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4-12世纪)和意大利罗马风建筑(11-13世纪)的复兴。
3.2 司各特与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俗称“江西路大礼拜堂”。其前身是开埠初期由信奉基督教的商人葛兰翰于1847-1848年建造的一所礼拜堂。第一代圣三一堂由英国建筑师史来庆设计,教堂采用哥特式。教堂会议在1859年决定将教堂扩建,聘请英国著名的教堂建筑师司各特爵士(又译“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1811-1878)设计一个新方案。
圣三一堂最终由苏格兰建筑师威廉·凯德纳(William Kidner)在1865年根据司各特的方案设计修改完成,由番汉公司承建。凯德纳的修改包括:将教堂延长一跨,以增大教堂的容量。其次,调整建筑的朝向,将原来设置在东面的祭坛调至西面,以朝向圣地。
圣三一堂在2007-2009年由上海住总集团进行全面的修缮。


上图:圣三一堂的俯瞰图 | 下图:圣三一堂内部结构
3.3 邬达克与慕尔堂

慕尔堂原名:“监理会堂”,建于1887年,位于云南路汉口路路口,今扬子饭店处,1890年因纪念资助人慕尔而改名“慕尔堂”。1929年在原中西女塾校址上建新堂。
新慕尔堂(1958年改名“沐恩堂”)由邬达克于1926年设计,1931年建成。慕尔堂为砖木结构,主礼拜堂朝西,礼拜堂的两侧和前部有回廊。

沐恩堂内部
3.4 李锦沛与浸信会教堂

广东浸信会堂旧址
白保罗路(今新乡路)广东浸信会教堂,亦称“白保罗堂”。老堂建于1912年,1929年一场火宅将教堂焚毁,1930年重建。由中国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为钢筋混泥土2层结构,底层供教会使用,二层为礼拜堂,高耸的单钟塔称为建筑构图的中心。
参考文献:
1.《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郑时龄著
2.《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严伯钧著
3.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