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对话描写大胆露骨,为何成为年轻人的青春经典?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孟晓函

编辑|S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因为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性心理描写和纵欲场面的描写,所以有人将这部小说同劳伦斯的《扎泰莱夫人的情人》和杜拉斯的《情人》一起称为现代色情文学的典范。

虽然小说描写露骨,但却成为了永恒的青春经典.

小说在1987年一经出版,日本青年中就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村上现象”,同时,这部小说也在中国青年中掀起了一股热潮。

有人将村上春树看为言情小说家,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为了写言情,而是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更为综合的价值和印象,其中包含的要素非常多,表达方式也非常多样化。

那么,描写露骨的《挪威的森林里》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它为何能成为永恒的青春经典?

青年的迷失与救赎

整部小说以回忆为线索,围绕男主人公渡边和两个女孩儿的情感纠葛展开,渗透了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孤独与困惑。

也讲述了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无奈和忧愁,展现了他们的迷失与救赎。

渡边在高中时期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木月,木月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直子,三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关系越来越亲近,但木月的青春期还没有过完就莫名其妙的自杀身亡了。

木月的死给渡边和直子都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早日缓解内心的伤痛,淡化木月在自己生命中存在的痕迹,渡边和直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大学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也没有再见面。

直到一年后,渡边和直子在东京街头偶遇了,再次重逢让他们的内心都泛起了涟漪,很快他们便开始交往了。

在直子二十岁生日的那一天,渡边和直子发生了性关系,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渡边想尽办法也没有找到直子。

直到几个月以后渡边收到直子的信,他才知道直子去了深山里面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去找了直子,这次的相遇让渡边知道了直子内心的秘密,她仍然只爱着木月。

虽然第一次和渡边发生性关系的经历很美妙,但是她之后对渡边再也没有性欲望了,他们不能再以正常的方式发生性关系了。

直子说渡边再和她交往只会受到拖累,她劝渡边离开自己,可临别前渡边告诉直子自己会永远等待她,因为渡边相信直子会好起来的,相信直子会爱上他,相信他和直子会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分别后不久,渡边的身边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女孩儿绿子,不同与直子的委婉内敛,绿子开朗活泼,对渡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很快,渡边便开始和绿子交往。

这期间,渡边的内心很是痛苦,他一边回味着和直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一边为热情大胆的绿子痴迷。

正在渡边纠结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直子自杀的消息,她终究是没有好起来。

直子的自杀对渡边的打击很大,他决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失魂落魄地到处徒步旅行,想以此来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

因为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绿子写信给渡边,彻底和他绝交,就这样,渡边失去了直子,又失去了绿子。

在直子在疗养院进行治疗期间,渡边去看过她两次,也因此热认识了比自己大十九岁的玲子,她在直子死后康复出院,在去北海道途中顺便去看望了渡边,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玲子苦口婆心地鼓励渡边忘掉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送走玲子后,渡边到电话亭给绿子打了电话,他坚定地告诉绿子他想和绿子说话,在世界上除了绿子他已经别无所求了,但当绿子问他在那里时,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他只能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整部小说充满着空虚孤寂的情感基调,还贯穿着死亡这个话题,主人公对于自我追寻和精神的空虚孤寂时刻叩问着他们对于自我生存的意义,使主人公在迷失与救赎中极限拉扯。

小说中有很多的性描写,但是这里的性却不完全是关于爱欲的,渡边的很多次性爱都是为了缓解压力和排解虚无,是彼此从性爱中寻求自救和救赎。

村上春树对性行为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性心理,他在性心理表现方式上也很有特色,不是特别露骨,也不是很含蓄,而是通过主人公的性心理变化、眼神、表情以及手势等细节来展示青年们的欢欲,并将其渗入理性、时代和主体的元素。

他表面上是在写消极的性欲,实际上却是在反映青年们释放自我、排解孤独、追求理想的欲望,从而赋予消极的性欲闪光点和积极的价值。

小说的性欲背后的含义

《挪威的森林》被广大青年读者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野蛮性欲”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后现代性。

小说的后现代性首先表现在对主体生存状态的展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生存面对太多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不免会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

很多青年人的生活目标不再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不再追求成就感,而是转向自我审视,不再刻意注重实现价值的形式,而在于享受实现自我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这样的社会趋势下,对世间万物进行展示,但是不探索,不做出评价,将这些任务交给读者自己体会。

《挪威的森林》向读者展示的是繁华都市青年人的孤独和空虚,以及惆怅失落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这种心境和生存状态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在上个世纪后期,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物质生活的满足却并没有弥补青年人心灵上的缺失,在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他们没有主体意识,没有责任心,一步步迷失了自我。

在日本政治体质的高压面前,很多青年人都感觉没有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所以他们不再有理想,不再有追求,只是一味地贪图享乐,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心的迷茫。

小说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性解构。村上春树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后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充满孤独,空虚和失落感受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常见的主体性。

所谓的主体性就是不再思考人的生存和毁灭,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眼中,生和死没有绝对的界限,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就孕育着死,正如《挪威的森林》里面说的那样:“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

而且,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理想和信念,只想在文艺中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志,记录自己看到的,或者自己感知到的世界的零碎片段。

《挪威的森林》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探寻,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苦苦找寻人生的意义,更不需要为了找寻人生的意义,一直让自己处于孤独和空虚中,人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和想法去寻找生命的乐趣。

小说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也缺乏亲情的温暖。

所以他们为了寻找乐趣,选择隐身到大山里,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指向别人和社会,而是自己的内心,他们生存的方式源于自己对内心世界的凝视,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核。

小说的话语

《挪威的森林》能够成为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作品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小说通过唯美的情景语言描写展示出了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说中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很多优美的自然场景,让读者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阅读时更加有代入感,更加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说中,有很多关于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等一些大自然景象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为故事情节做铺垫,让读者对人物的内心变化产生共情。

“连日温馨的菲菲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

壁。”读着这样的语句,读者的眼前不免会出现一副唯美的风景画面。

小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情景描写,将多种景象进行结合,使读者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我合上眼帘……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夏夜已有些深了。”这是对渡边在接到直子的来信后的孤寂场景的描写,很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除了精湛的情景描写外,《挪威的森林》还有一个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传神,很逼真,这也是它备受读者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村上春树很擅长用一种简练、精确的语言去表现小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这些细腻逼真的描写给读者一种置身于小说情景的感觉,阅读体验感更好。

比如在描写渡边那有洁癖的室友时,村上春树写道:“渡边在寄宿院的宿舍,不同于别的男生宿舍的脏乱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干净的好像太平间,原因是有一位爱洁成癖的室友,打扫的宿舍地板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被褥每周都要晾晒,就连铅笔都要在笔筒中整齐摆放,尤其是被别的男生当做窗户的半永久附属品的窗帘,室友每月都至少要洗一次。”

这样简洁且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确地塑造出了那位室友近乎病态的洁癖心理,让读者记忆深刻。

《挪威的森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使用了很多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诙谐幽默,更能吸引读者。

比如将直子的眼睛比作“清澈的泉水里游曳的小鱼”,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直子的单纯真诚以及她面对渡边时内心的悸动。

在写渡边那位有洁癖的室友时,村上春树写道:“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了一遍。”语言富含讽刺意味,却不是尖酸刻薄的,而是生动有趣,让读者忍俊不禁。

结语

其实,这部长篇小说看似讲的是爱情故事,但是寓意却从爱情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引发了人们对空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一面。

同时又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年轻人的孤独,寂寞和空虚以及矛盾等情感的描写,让年轻一代产生了共鸣,所以才会备受欢迎,所以才会成为经典。

参考资料:

  1. 吴童:灵与肉的欲望森林——论《挪威的森林》中的性心理描写
  2. 汪海:都市中的迷失与救赎——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生存状况
  3. 张腾:论《挪威的森林》的后现代性
  4. 马娟 李雪婕:试分析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语言艺术风格
  5. 汤毅: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