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2020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名门之后为何选择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他的父母在当时都是社会中的上流人物,这让袁隆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中,依然可以接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
袁隆平的爷爷是一名举人,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育极其看重,后被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社会知名度也特别的高,父亲袁兴烈从1920年代至1938年在平汉铁路局工作,在铁路上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后来,袁兴烈受到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器重,做了他的秘书。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袁隆平的学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在1948年的时候,袁隆平高中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并进入其中和政治相关的专业中学习,这样袁隆平就可以和自己一样进入政坛了。但是袁隆平并不愿意接受父亲的意见,他在多年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农业方面,而且他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他希望进入相辉学院(抗日时期复旦大学临时校址)的农学系,这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现已并入西南大学)的前身。虽然袁隆平的父亲对于儿子的选择依然不太满意,但他看出袁隆平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便不再干涉他的选择,袁隆平也成功进入相辉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进入相辉大学之后,袁隆平学习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其中,他对育种方面的理论尤其在意,因为他觉得改善农业生产的根本是研发出更加高产的作物,而这需要扎实的育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方面的实践研究。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后,爱国的袁隆平怀揣着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空军飞行员的选拔,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出色的身体素质,袁隆平成功入选空军名单。
就在他准备奔赴朝鲜前线的时候,国务院下达了一道新的命令,要求大学生们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砸在了袁隆平的头上,他是多么的希望为祖国战斗,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经过冷静的思考,袁隆平想明白了保家卫国不一定非要奔赴前线战场,再大后方为人民解决粮食问题何尝又不是保家卫国,于是袁隆平回到学校中继续学习,相比之前,更加勤奋努力。
1953年夏天,袁隆平即将从学校毕业,当时对他而言,能够留在重庆这座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显然是最好的。但是袁隆平深知国家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他这样的年轻人才,因此他主动选择前往发展相对落后的湘西地区,成为了湘西安江农校的一位老师。

在到达学校后,那里的工作生活环境也相当恶劣,从小就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哪里受过这样的待遇,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袁隆平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袁隆平的热情却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而减退,而是立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有着丰富学识经验和开朗性格的袁隆平,很快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
当时,国家对于育种的科研项目十分重视,袁隆平也带领学生们开设了多个关于育种的科研课题。然而真正让袁隆平把自己的热爱的事情变成一种使命和担当是在20世纪60年代,他目睹了饥荒年代惨痛的一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了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最大动力,他向着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首先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推广面积达208万亩,增产普遍在20%以上。
袁隆平还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期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目标服务。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灵魂思想。在该技术路线指引下,各个时期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陆续实现。其中,先锋品种两优培九于2000年实现第1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累计推广超过700万公顷;第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于2004年实现,其代表品种Y两优1号自2010年以来即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累计推广已达400万公顷;2011年,Y两优2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26.6kg(13.9t/hm2),实现了第3期超级杂交稻单产13.5t/hm2的目标;2014年,第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Y两优900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kg(15.4t/hm2)的高产新纪录,两倍于中国水稻的平均产量。
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句号,并转而成为粮食援助捐赠国。
1979年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对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越南、缅甸、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都进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袁隆平的贵人-华国锋
华国锋在湖南工作多年,对当地粮食增产问题十分关注。得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会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华国锋十分重视,专门邀请袁隆平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华国锋邀请袁隆平坐到主席台上,显示了对这位未来的水稻研究专家的重视。
听完袁隆平的介绍,华国锋说,你的研究总理也知道了,经常询问研究进展,希望你能继续研究下去,尽快搞成功。
1971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被调到湖南省农科院,他的研究项目也被农科院接管,成立了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达到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量,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当时华国锋已调到国务院工作,得知消息后很高兴,要求湖南全力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
1975年,湖南省农科院主持杂交水稻工作的副院长陈洪新为把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派袁隆平、陈一吾二人到北京农业部汇报工作。但因有关领导没时间听汇报,袁、陈二人失望而归。
陈洪新无奈之下,给华国锋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当面向他汇报,得到华国锋的首肯。
1975年12月22日下午,华国锋与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农业部部长沙风等人,在中南海接见了陈洪新、袁隆平等人,听取了他们的汇报。
汇报整整进行3个小时,华国锋听得很认真,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分管农业的几位领导对杂交水稻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全面布局,总结经验,迅速推广。
华国锋当场决定:中央拿出150万元进行杂交水稻推广。其中30万元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汽车,组建一个车队运输水稻种子;120万元补偿给湖南,作为购买种子的费用。同时要求农业部立即召开南方13省杂交水稻生产会议,加快部署杂交水稻的推广。

在华国锋的支持下,全国拉开了大规模繁育稻种的序幕,杂交水稻被迅速推广开来。
袁隆平后来说,如果当时没有华国锋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2004年底,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华国锋在电视上看到后,让秘书给他打电话,请他注意身体。
2006年6月,袁隆平到北京出差,特意抽时间到华国锋家中看望。两位老朋友一见面,都很激动,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半小时都没有松开。

2008年,华国锋谈起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时,深情地说,支持和帮助袁隆平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是炎黄子孙的成功。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