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逐渐走上歧路

文|小鱼
编辑|知文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无数家庭的和睦安宁,也关系到社会稳定、 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01
当我们欣喜于国家高度重视家风、家德的培养,社会特别关心每个“小家”的家教如何时,同时也要意识到该部法律的出台是具有鲜明指向性的,是对既有问题的关注和回应。
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家庭教育问题突显。

部分家长家庭主体意识淡漠,缺乏正确的家庭观和教育观,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损害,正常需求被漠视,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

例如毕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就是家庭教育缺失、不当的缩影和集中体现。而在该事件中,大众的主要关注点还集中在物质贫乏上,普遍没有意识到情感缺失的严重性、危害性。

而在现实中仍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困在这种缺乏精神交流、情感关爱的“无回应之地”中,他们的需求常被漠视,心事无人诉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予以重点探究并提出改善性的建议。

另外,虽然过去有不少研究关注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内、外化问题的影响,但仍存在局限。
一是研究往往关注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比较,对情感忽视这种特定教养方式关注较少,无法对现实中日益严重的儿童情感忽视问题做出良好回应,探究其中可能存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则更为鲜见。

二是大多数研究属于横断设计研究,无法确定各变量间的前后预测关系,缺乏对动态和跨时间心理机制的把握。
基于这种现实问题和研究局限,研究人员通过横断和纵向两种方法探究情感忽视教养对留守儿童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同时考察歧视知觉和不安全感在其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明确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静态和跨时间机制。

不安全感水平高的个体,缺乏掌控外在事件的效能感和确定感,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容易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信号过度警觉,这使得他们倾向于在他人模糊的言行中解读出敌意和排斥。

另一方面,歧视知觉作为弱势群体的严重压力来源,会对个体的应对能力、控制力形成挑战。
而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歧视知觉的影响,导致意义感、自尊、控制感、归属感的降低。

这一方面导致具有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双重身份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歧视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尊、价值感、能力感等内部心理资源以及情感联结、社会支持等外界资源,使得留守儿童虽然能感觉到外界歧视对自身的威胁和伤害,却没有能力去应对和控制,也即是产生了不安全感。

02
情感忽视教养和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关系
留守儿童情感忽视教养问题较为严峻,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外出务工父母的家庭和教育观念偏差,缺乏孩子具有情感需求、主体性的意识,认为只要外出打工赚钱,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
况且自己在走之前已经将孩子托付给监护人和学校,相应的教育和沟通问题自然由他们来负责。

第二,外出务工父母迫于生计压力无暇顾及,况且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也不懂教育和沟通的手段,甚至是打电话时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有效交流,往往只询问基本的吃穿和学习等话题之后就陷入沉默,无话可说。
加之自身不在孩子身边,无法掌握孩子现状、面临的问题,自然也难以深入他们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情感需求。

第三,监护人教养方式的偏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留守儿童对被情感忽视的感知。
由于父母外出后往往将孩子交给隔代长辈照顾,而隔代长辈往往年龄大,没有精力关爱和教育儿童,加之两代人间巨大的年龄和价值观差异,更使得长辈无法想象孩子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情感和困惑,觉得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即可。

而父母同辈人的监护人往往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况且还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多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层面,无暇陪伴、倾听和关爱。
针对情感忽视教养和内、外化问题的关系考察表明,情感忽视教养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和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在遭受父母持续性的情感忽视和拒绝过程中,儿童感受到了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倾向于采取一系列包括依赖、愤怒、怨恨、攻击在内的调适行为,意图减轻这种不适。
而随着情感忽视的继续,儿童发现于事无补,转而放弃对情感的诉求,进而否认、压抑情感需求,封闭情感表达,造成了消极的世界观、自尊受挫、情绪方面等问题。

其中,焦虑、消极世界观、情绪问题、攻击这些反应属于内、外化问题的范畴,而愤怒、怨恨、自尊受挫等反应是导致内、外化问题的重要诱因。
03
儿童遭受到父母的忽视,可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重要和不可爱的,进而轻视和不认同自我,而这种轻视、低自尊和无价值感一方面会导致焦虑、抑郁。

另一方面也可能投射向外部,产生对他人的轻视和攻击倾向。
也就是说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可能会习得和内化这种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没有价值”的认知图式,缺乏尊重、照顾、共情他人的意识,难以体会对方的痛苦。

这些因素使遭受情感忽视的儿童也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在采取攻击等侵犯行为时缺乏反思和抑制。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情感忽视教养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情感忽视教养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外化问题。

歧视知觉与情感忽视教养、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关系
采取情感忽视教养的父母倾向较少参与、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使这些孩子容易被认为是没人要、没人管的,加之缺乏家庭的保护和后盾他们更容易受到歧视。

相反,关注、关心孩子的家长倾向于与教师有更直接、频繁的互动,使得老师与他们孩子的关系更亲密并给予一定“关照”,这容易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被不公平的区别对待。
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显示,与父母一方在家的单留守儿童相比,父母都在外面务工的双留守儿童感受到更高水平的歧视。

这可能是双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心交流更少,情感忽视现象更严重,因此对他人的态度、言行更小心敏感,也更容易受到嘲笑、攻击和歧视。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情感忽视教养正向预测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的结论。

而在面对外界歧视时,社会支持不但能减少歧视知觉的产生,也能减少其破坏性。
留守儿童恰恰是缺乏父母保护和支持的群体,不但容易感受到歧视,歧视对他们带来的破坏性也更强,导致无助、丧失感和许多心理和内化问题。

除了缺乏外界支持之外,留守儿童不善于采取直接面对和求助行为来解决问题,而倾向于采取不良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歧视知觉在情感忽视教养和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歧视知觉在情感忽视教养和留守儿童外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

04
不安全感与情感忽视教养、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安全感涉及到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个体是否对外界应激事件或危险有感知或预期;第二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危险,控制局面。

就好像在进入有未知危险的环境时“手上没有枪,和有枪不用是两回事”,所体会到的安全感水平是不同的。
为了保持安全感,个体需要调动大量的物质和心理资源,留守儿童恰恰缺乏控制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父母角色的缺位使留守儿童在客观上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在主观上也缺乏战胜困难的自我 效能感,这些都是导致不安全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即使具备了应对资源,也需要个体积极调动和使用。

在向父母寻求情感互动中的频频碰壁和无效回应,容易使留守儿童发展出消极的自我图式,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使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调动资源战胜挑战。
因此,遭受父母情感忽视教养的留守儿童面临着主客观资源条件的不利,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作为人类的基础性需求,安全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是决定心理健康状况的最重要因素,而留守儿童欠缺的安全感可以预测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和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的产生。

以往研究认为,安全感水平较低的儿童会怀有对周围人的戒备、敌对心理,在模糊情境中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敌意,进而表现出攻击等外化问题。
但由于研究被试群体不同,不安全感虽然会引起戒备、敌对心理,但这种心理上的预备状态并不一定会导致外显的攻击等行为。

留守儿童清楚知道自己不像其他儿童那样有父母作为后盾,采取过激的行为很可能会得不偿 失,因此更倾向于回避、退缩、忍让。

以往研究也发现安全感水平低的留守儿童更多采取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在感觉到不安全感后,倾向于自己默默忍受、消化,或在主客观上脱离、回避当前情景,而非对外攻击,促进了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的产生,而无法正向预测攻击等外化行为。

05
考虑到留守儿童群体的现实环境,在父母走后他们会体验到深深的无助、失落感,由于缺乏父母的庇护和情感安抚,在遭受欺负和挫折后也无从求助、解决,这种状况是长期的、难以改变的,使他们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认知。

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中可以看到留守儿童这样的表露:“由于父母不在自己总受欺负” “父亲回来后他们不再欺负我了”“说好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还是离开了”。
作为儿童青少年和弱势群体的他们缺乏父母足够的物质、情感支持,感到外在环境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自己没有能力去控制。

这种高水平的外部控制感知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社会退缩、抑郁等内化问题,对从小就遭受情感忽视的孩子更是如此。
结合父母接受——拒绝理论模型,儿童在最初遭到父母忽视和拒绝后会采取依赖、愤怒等情绪和手段试图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关爱。

但是在仍然得不到想要的关怀后会逐渐封闭情感、退缩回避,变得悲观和情绪不稳定,这些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符合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的症状表现。
结合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往往较长,个别父母甚至几年都不回家,且他们采取的教养方式相对稳定,很难自行改变,因此可以说不少留守儿童遭受的情感忽视教养是长期的。

也许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初他们尝试过以各种方式联系父母,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像父母接受——拒绝理论指出的那样,最终会变的麻木、悲观,通过情感封闭来保护自己。
加之受忽视的经历损害情绪调节能力的正常发展,使得留守儿童陷入不良情绪难以自拔。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儿童的内化问题可以对情感忽视教养产生跨时间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状况。
加之缺乏重视心理健康状况的意识,也不知道如何识别、预防苗头性情绪问题,甚至压根不认为内化问题可以称之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内化问题难以对其父母的情感忽视教养方式产生影响。

06
歧视知觉与情感忽视教养、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关系
对于情感忽视教养为何会预测歧视知觉的解释,除了研究人员早期讨论中认为的采取忽视教养方式的家长缺乏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过问和参与,容易使老师区别对待,身边人另眼看待之外,也与情感忽视教养促进了不良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关。

儿童的自我概念需要在人际互动中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建立,作为重要社会化他人和情感寄托,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尤其重要。
较少的情感沟通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容易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爱,感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始终“矮人一头”,这种低自尊会导致歧视知觉的产生。

大量研究表明遭受歧视可预测内、外化问题的产生。
歧视中包含的侮辱性和攻击性信息,可对被歧视者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和损害;作为一种长期而严重的压力来源,可引发个体的悲伤、易怒和其他负面情绪及问题行为。

加之长期以来,留守儿童有被“污名化”和“问题化”倾向,甚至有将该群体与 “问题儿童”划等号的情况,这种不良的舆论环境可能会产生一种“罗森塔尔效应”,使留守儿童真的向大家“期望”的方向发展。

过去针对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比较,较少关注现实中日益严重的留守儿童受情感忽视问题,缺乏对相应心理机制的考察。

因此研究人员较少采取追踪设计来探究情感忽视教养对内、外化问题的预测作用及可能存在的跨时间心理机制。

基于现实问题和研究局限,现阶段的研究人员主要依据父母接受——拒绝理论,采取了横断和纵向两种方法,探究了情感忽视教养对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后果,考察了歧视知觉和不安全感在其间可能存在的中介心理机制。

这可以丰富父母教养、儿童忽视领域相关理论,为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依据。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