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经开区30年:再种“希望之苗”

编者按:历史不能假设,却有规律可循。30年前,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队”。30年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萧山经开区从“第一”奔向“第一”——今年最新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排行榜中,萧山经开区跻身21位,取得历史最佳名次,加速冲刺第一方阵。

从主攻工业到数智赋能、从建设园区到营造新城、从要素支撑到科技推动、从分散零落到集中集聚,这是历史的浓缩,更是未来的路径。肇始于产业强国之梦的萧山经开区,如何加速从“第一”奔向“第一”?潮新闻推出《从“第一”奔向“第一”》专题,共同关注萧山经开区这场再冲锋。

钱塘江畔,见证一座“希望之城”从“拔节生长”到“精彩绽放”。

30年前,江涂沙滩,茅草小屋;30年后的今天,产业集聚、高楼林立,在全国20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位列第21名,拿到一张争先进位的历史最佳成绩单。

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5月28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成立三十周年暨半年度“双招双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一批高端装备制造和总部型项目落户。

从成为萧山第一个国家级产业平台,引入萧山第一批外资企业,引入萧山第一个世界500强项目,到诞生萧山第一家世界500强,萧山经开区的30年,是不断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的30年。随着规模化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部型项目,这片“产业田”又种下了一批“希望之苗”。

成批“新苗”的栽种,将会带来什么?在萧山区委常委,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昌看来,这将让萧山经开区耕好高能级“产业田”,打造具有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加快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国际协同能力和“链主”企业主导力。

(一)育苗,种下一片“工业树”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设立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就是发展经济,着重于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作用,沟通中外经济联系,通过外引内联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为繁荣经济作出贡献。

彼时的萧山,拥有3000多家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在全国百强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这当中,约六成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工业,经济实力已经呈现了硬核的一面。

为了抓住国家级开发区的机遇,接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加快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制造业,萧山把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发展,同时吸引外资,引入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的优质企业。

1990年,凭借着原萧山市政府拨入的68万元开办费和从浙江省财政厅借入的1700万元低息贷款,萧山经开区得以蹒跚起步,并通过回笼土地出让金和银行贷款,历经波折艰辛,开始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萧山的“工业林”,并在1993年进入“国家队”,成为国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要想“工业苗”长得快,阳光雨露不可或缺。时任萧山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陆炎明回忆说,建设初期,他们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工程建设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模式,即使是外商企业兴办项目,最长不超过1个月也能完成审批手续。

很快,萧山经开区就成为萧山乃至杭州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如今,萧山经开区已经拥有651家外资企业,包括18家世界500强,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7位,是全省外资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开放发展既需要高质量引进来,也离不开高水平走出去。

在不断强化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作用时,萧山经开区的“工业苗”,也将藤蔓伸向四面八方、全球各地。如诞生在经开区的万向集团,相继成立万向美国、万向英国、万向非洲、万向南美等公司,踏上了快速而又稳健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本世纪初,萧山工业总产值达到102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千亿元。在“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万向集团、恒逸集团等由萧山经开区培育的企业,均被认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企业。

栽下“工业苗”,长成“工业树”,繁茂“产业林”。如今,在萧山经开区132.2平方公里的“产业田”里,注册企业超20000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8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28家,规上工业企业231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86家。

同时,萧山经开区的工业总产值也已经增长了358倍,从最初的2.05亿元达到733.61亿元,占整个萧山的四分之一,且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大于工业总产值的占比。

(二)战略性引领再育“新苗”

工业繁茂成林,“新苗”也开始涌现。

无论是总投资56亿元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研发生产项目,还是总投资10亿元的钱湾生物港二期项目……留意萧山经开区最新签约动向,不难发现这些项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是名副其实的“新苗”。

这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考量。时至今日,当萧山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萧山经开区作为第一主平台,如何重塑平台新优势?

今年,浙江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指引。推动“地瓜经济”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苗”,打造具有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新苗”的新,不仅仅是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新,也是提升优质存量之新。

5月28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成立三十周年暨半年度“双招双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设置了“企业和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主题分享,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上了分享席。

作为一家技术引领型新能源企业,2020年遇到的一个难题,让杭可科技董事长曹骥记忆犹新。当时,虽然接了很多订单,但受限于厂房面积,产品生产不过来,半成品又没地方放。“最夸张的时候,甚至有200多名客户企业的员工来帮忙生产。”

得知杭可科技的发展需求,萧山经开区及时出手,给予最大限度的土地保障,连续2年供地共计120亩。有了更大空间,杭可科技实现更大发展,从2008年刚落户时1个亿左右的年产值发展到50亿元,10年壮大了50倍。

再如,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旗下的浙商中拓,代表着新型总部经济的“新苗”。

让浙商中拓党委书记、董事长袁仁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2022年初。公司总部大楼建设进入关键期,恰巧遇到地铁7号线建设,对项目施工造成一定影响。当他们反馈情况后,在不影响地铁建设的前提下,萧山经开区靶向施策,第一时间指导企业有序推进基建,保障了大楼建设进度。

类似点滴小事的积累,让浙商中拓对萧山经开区的营商环境越来越有信心。除了公司本级扎根萧山经开区以外,公司旗下中拓电力、中拓协能、中拓建邦、易企融平台公司等4家子公司均已落户萧山。2022年,整体营业收入高达1936亿元。

杭可科技、浙商中拓不是个例,类似的还有浙江希瑞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惠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通过精准对接、贴心服务以及清廉开发区建设等措施,萧山经开区全力以最优效率“浇水施肥”,推动“新苗”的茁壮成长。

待到藤蔓开枝散叶,“地瓜经济”的新大门敞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萧山经开区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进入了一条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三)打好经济翻身仗的“希望之苗”

在萧山经开区进入“国家级”30年的节点,一批“新苗”的签约落户,投资总额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这意味着萧山经开区的产业布局迎来一次新生机遇。

在杭州谋划的“东西并进、南北互动”布局中,萧山经开区是城东智造大走廊上的核心之一,也是连接萧山东翼“临空”和西翼“萧滨”的中枢,前景无比广阔,责任也无比重大。

尽管萧山经开区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动能转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短板也是跳板。正是因为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升级还有大量空间,理所当然地成为突围方向。

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生于斯、长于斯,正在成为中坚力量,也让萧山经开区成了打好经济翻身仗的“希望之苗”。

位于信息港小镇核心区的知衣科技,在今年4月正式加入浙江省国际数字贸易协会贸易数字化专委会。作为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依托小时级更新的数据,打造智能化服装设计的供应链平台,为产业界、商贸界提供最新最潮的服装数据分析,用确定性降低库存压力,甚至引领产业新风向。

从2018年几乎白手起家,到入围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榜单,知衣科技仅仅用了3年,也连续上榜了3年。目前,企业推出新品牌“炼丹炉”,希望通过在服装领域形成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其他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知衣科技的成功,也许不可复制,但有迹可循。

眼下,钱塘江南岸,一座占地约560亩的开放共享、产学研结合的智慧化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是西电杭研院的新园区,预计建成后科研队伍将扩充到600余人,达到3000余名学生的培养规模。

西电杭研院党委书记邓军表示,西电落户萧山经开区短短3年,已与企业成立25个联合攻关实验室,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确立了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智慧医疗和先进信息系统等5大产业创新方向。

事实上,西电杭研院和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往往被人被视为萧山经开区的“三架科技马车”。它们拉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加快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生态集聚,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策源+智能制造集聚”的新格局。目前,三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均有项目在孵化。

“地瓜经济”的理想境界是“枝繁叶茂、树大根深”。随着萧山经开区不断做强新主体、增创新优势,未来,这一株株“希望之苗”上,“地瓜”能否会越长越多、越吃越香甜?

种子已经撒下,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