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皇帝胖得骑不了马,但仍然热爱运动:记明仁宗朱高炽的妃嫔们
前言: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十八日,锦衣卫指挥使王喜从诏狱匆匆返回,见到当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之时刚想说一句话: “贼臣李时勉已不在狱中”,转头就看到这位他心中的贼臣,已经穿着翰林院侍读的衣冠站在御道一侧。
王指挥有些发懵,因为此前皇帝给他的指示很明确:把李时勉直接拉到西市斩首,怎么一转眼就官复原职了呢?但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王喜一清二楚。所以他立刻站到御道一侧,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老神在在入起定来。
李时勉,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进士,被认为是气死先帝仁宗朱高炽的罪魁祸首。宣宗本来吩咐人把他从狱中带来,自己要亲自审问,结果越想越气,所以让王喜去把他直接斩首,眼不见心不烦。只不过李时勉从端门西侧边门进来的时候,王指挥正从东侧边门匆匆赶往诏狱,双方正好错过。
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 “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 “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上文中“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很好理解,因为当时宣宗正在南京,并不在仁宗身边。而“谅暗中不宜近妃嫔”这句话很有意思,所谓的“谅暗”,指的是居丧时所住的房子,也指代居丧期间。仁宗在大丧期间居然还忘不了和妃嫔做运动,只怕和他庙号中的那个“仁”字不太般配。
其实宣宗一听这两句,就知道李时勉没有胡说,自己老爹什么样,他还能不清楚吗?所以后面的话不用问了,让李时勉官复原职,给先帝和自己都留个好名声。
明仁宗的后宫妃嫔们
朱高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生于凤阳,燕王朱棣嫡长子,生母燕王妃徐氏,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靖难之时朱棣领兵在外征战,整个北平城的防务的后勤,全都交给了世子。
靖难成功后,经过了近两年的争斗,朱棣才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老爹都是皇帝了,朱高炽这个嫡长子居然还做了两年的燕世子,想想就让人肝颤。
朱棣之所以不喜欢长子,主要原因还是朱高炽身材过于肥硕,和“英武类己”的汉王朱高煦根本无法相比。《仁宗实录》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则,没有记录朱高炽的身材,只是说他“自幼端重沉静”。你说史官没写吧,他似乎又什么都说了,一个小胖子可不得“端重沉静”吗,他也蹦不起来呀。
不过在《明史》里面,还是给我们留了不少仁宗的“名场面”,比如因为“体肥硕不能骑射”,被朱棣勒令他减肥。又比如拜谒太祖孝陵的时候,两名太监扶着都走得七颠八倒,这才有了汉王和宣宗之间那句著名的场面话: “更有后人知警也”。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 “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然而虽然胖弱,但朱高炽的好色之心却一点不少,我们来看看他的后宫妃嫔都有哪些人。
- 终极霸主张皇后
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即位之后,于当年十月大封后宫,我们来看下名单:皇后张氏,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此外又追封故妃张氏为顺妃,谥贞静。故妃李氏为丽妃,谥悼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又册张氏为敬妃。
皇后张氏,河南永城人,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先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因其“操妇道至谨”,深得朱棣和徐皇后的青睐,间接地为保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出了不少力。
作为明朝唯一一个大满贯封号获得者:世子妃、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可谓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在政治上,她是太子的贤内助。有了永乐皇帝的那句至高评价: “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朱高炽也得对她客气三分。而在运气上,张氏为仁宗生育三子一女: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以及嘉兴公主,也算是功德圆满。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突然驾崩,正是张皇后挺身而出,一面秘不发丧,一面派人紧急召太子回北京,才算是稳定了朝局。同时明初皇帝驾崩之后,后宫妃嫔按惯例要殉葬,张皇后大笔一挥,立刻决定了五个人的命运。
- 殉葬五人组
当月七月,新天子为五位殉葬的庶母追上谥号,我们来看看她们都是谁:
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惠、丽妃王氏曰惠安、顺妃谭氏曰恭僖、充妃黄氏曰恭靖。—《明宣宗实录卷三》
贵妃郭氏,凤阳人,开国元勋营国威襄公郭英的孙女。其父郭铭,原辽王府典宝。其母徐氏,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堂妹。家世虽然显赫,但因为郭家在靖难之战中得罪了朱棣,故而郭氏只能委屈自己做了皇太子侧妃,以求为家族的东山再起而助力。
这位太子侧妃确实能力很强,深得太子欢心,共为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滕王朱瞻垲、梁王朱瞻垍和卫王朱瞻埏。仁宗即位后,不但将郭氏册封为贵妃,在宫中仅次于张皇后,还将其弟弟郭玹封为武定侯,恢复了郭家的祖爵。对于郭贵妃的殉葬,后世普遍认为是张皇后出于断绝后患的考虑。
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淑妃王氏,太子东宫姬妾之一,育有一位公主,但未知是清河、德安、延平和德庆公主中的哪一位。
丽妃王氏,太子东宫姬妾之一,即仁宗登基之后册封的王昭容,未曾生育。
顺妃谭氏,太子东宫姬妾之一,本来要封为昭容,未及行礼而仁宗驾崩,未曾生育。
充妃黄氏,太子东宫姬妾之一,未曾生育。据其宗谱记载,黄氏是主动要求殉葬。黄家显然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好处,这位恭靖充妃的侄孙女黄氏,日后就被选为秀王妃。不过秀王是仁宗的曾孙,这是不是差辈了?
- 早逝二人组
前文提到,仁宗即位后追封了两位妃子:贞静顺妃张氏和悼僖丽妃李氏。二人之中张氏生育朱高炽第六子荆王朱瞻堈,李氏则未曾生育。
由于去世之时朱高炽正在南京监国,故而二人的坟园都在南京,日后也没有迁葬于北京。朱瞻基即位后,曾经让弟弟郑王朱瞻埈回南京拜谒孝陵,期间也没忘记让他去谒告两位庶母的坟园。
到南京,王祭告皇城及城隍等神,谒告奉先殿,告孝陵及懿文陵,贞静顺妃、悼僖丽妃享堂。—《明宣宗实录卷七》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的顾起元曾经写了一部《客座赘语》,算是明代南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里面透露了张氏和李氏的坟园位置:
牛首山东有观音山,为贞静顺妃张氏坟。妃,荆宪王之母也。吉山东有南山,为悼熙丽妃李氏坟。俱仁宗妃,每年遣祭六次。—《客座赘语卷三·山祭》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比如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荆王朱瞻堈赴京朝觐,回国途中道经南京,顺道去祭拜了一下生母,结果发现“享堂、祭器皆损敝”。荆王殿下怒不可遏,立刻向皇帝打小报告,朝廷随即下诏对贞静顺妃坟园进行修葺。至于没有后代的悼僖丽妃坟园,谁还顾得上呢?
甚至到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刚刚袭封荆王的朱见潚还请求派人去南京,到曾祖母张氏的坟园祭告。有亲王随时派人检查,谁敢怠慢贞静顺妃坟园的日常维护工作?
- 善终三人组
惠妃赵氏,东宫姬妾之一,生育仁宗次女庆都公主。赵惠妃既未在洪熙年间去世,又未曾殉葬,则其应该在宫中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敬妃张氏,仁宗驾崩前两个月入宫,好在躲过了殉葬,不然堪称命运最惨的妃嫔。当然张氏之所以能够幸免,主要还是靠着她的家世。张敬妃是靖难第一功臣河间忠武王张玉的孙女,明朝郡县安南的最大功臣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她的姑姑则是太宗朱棣的昭懿贵妃。
贤妃李氏,东宫姬妾之一,为仁宗生育三子一女:郑王朱瞻埈、追封蕲献王朱瞻垠、淮王朱瞻墺和真定公主。张敬妃是勋贵之后,李贤妃有子嗣,所以都可以不用殉葬。但是郭贵妃两者兼有,那就没有了活路,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正月十六日,刚刚欢度完元宵节的李贤妃去世,谥曰“恭靖”。当时的皇帝朱祁钰为这位庶祖母辍视朝三日,将其葬于金山。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奉御韦良的上奏来看,朝廷为这位恭靖贤妃设置坟户六户,也算是极为重视。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六月,淮王朱祁铨赴京朝觐,还曾前往祖母的坟园进行拜谒。甚至到了成化年间,李家后人还在吃恭靖贤妃的红利,被明宪宗特旨承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己亥,命锦衣卫故指挥佥事李谦子溏世袭。初谦父智为府军卫中所百户,以仁庙恭靖贤妃亲属升神策卫指挥佥事。谦卒,有旨李谦子溏既不系军功,令袭百户优给。至是溏祖母赵氏陈乞,且言皇亲承袭俱不以军功,故有是命。—《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
结语:表面上看仁宗的后妃人数似乎也不算多,皇后一人,贵妃一人,其他有名有姓的妃子九人,远远比不上他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但那二位都以身强体壮,可以上阵砍人闻名,妃子多一些也没有人诟病。
而且二人都能做到守礼,比如朱元璋在马皇后除服禫祭之后再册封李淑妃掌管后宫,而朱棣在徐皇后小祥(去世一周年)之后才册封后宫。但是朱高炽在父皇尚未小祥之时,就忙着和后妃做运动,这才会在看到李时勉的奏疏之后瞬间血压升高,以至于暴卒。其实这位皇帝一直都是一位文艺胖青年,做太子的时候便惯会风花雪月,我们看看他写的一首《蝶恋花·题九月海棠》就知道了。
烟抹霜林秋欲困,吹破胭脂,便觉西风润。
翠袖怯寒愁一寸,谁家庭院黄昏信。
明月修容生远恨,旋摘余娇,簪满佳人鬓。
醉倚小阑花影近,不应先有春风分。
这“胭脂”、“翠袖”、“佳人鬓”,啧啧,真是别看我胖,我心思活跃着呢!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