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能够迅速的崛起?


孙中山先生的去世,是国民党的权力出现了中空,伟人留下的权利分布的格局已经出现了要崩溃的现象。

首先是呢,老派的国民党政要势力开始衰退。比如说张继,邹鲁,谢直等老右派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下降。但因为他们主要是一些元老级的人物,因为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国民党的左派是谁呢?是廖仲恺,汪精卫,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没错,当时的汪精卫也属于国民党左派阵营。

廖仲恺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为孙中山坚定的追随者。孙中山发动的多次起义的财政支持主要就是他提供的。也是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人工三大政策的主要支持者,并且得到了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支持与赏识。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夫人,积极拥护孙中山的左派政策,是支持民主力量的代言人。

汪精卫也是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19年应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回国。1924年参加国民党改革,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孙中山去世以后,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了广东国民党政权,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

胡汉民,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是孙中山先生在广东以及西南边陲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支持者。在与湖南,上海,湖北同盟会内部派别的分歧斗争中,也是孙中山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是孙中山内外政策的重要谋划者与决策者之一。

蒋介石的人生经历大家都很熟悉。曾经按照陈其美的命令收买杀手,暗杀了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而轰动一时。在1922年的时候,陈炯明发动反对孙中山的叛乱,蒋介石不远万里奔波,投奔到孙中山那里,从而受到了孙中山的极度的信任,被孙中山倚为最重要的军事人才。1924年就被任命为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黄埔军校的校长,逐步的控制了国民党最为重要的新生的军事力量——黄埔学生军。他开始积极的培植个人的军事势力,成为了国民党中最有力量的新生政要人物。

孙中山先生的去世,使得派别林立的国民党开始出现了大裂变。按照对待苏联和中共的态度为标准,分为左,中,右派三大阵营。

国民党中央执委林森,居正,邹鲁,张继等形成了西山会议派。坚持反共反苏的政治主张。这些人得到了广东政权内部的吴稚辉,孙科的支持。这些人在国民党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分裂态度给国共合作涂上了一层阴影。后来这些人在蒋介石的支持之下,又秘密的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这个组织的主要的活动的区域是在黄埔军校,与中共及左派军人所组织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抗。

孙中山去世以后,广东政坛上开始出现了以胡汉民主党,汪精卫主政,蒋介石领军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

蒋介石从内心上来讲,他对共产主义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学说持反对态度,只是因为孙中山在世的时候,他隐藏了个人的真实思想。孙中山一逝世,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戴季陶,首先公开站出来以狭隘三民主义来攻击中国共产党。

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集团,在权力的角逐中,先利用廖仲恺被刺案,联合汪精卫制衡胡汉民,使胡汉民被迫流亡苏联。将右派元老挤出了广东政坛。同时逼迫蒋介石的顶头上司军政部长许崇智辞职。

蒋介石然后又马不停蹄的联合国民党右派来制约汪精卫。迫使汪精卫在愤怒之下辞职下野。这样蒋介石就全面地控制了国民党的党政军权力,形成了独尊的局面。

1926年1月份,国民党二大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召开,中共代表团联合左派,团结中派,争取右派的策略,得以部分的实施,西山会议派的首领邹鲁,谢持被开除党籍,林森,戴季陶受到警告处分,中共重要的干部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为农民部长,毛泽东为代宣传部长,掌握了一定的实权。但是在选举中,中共党团作出了重大的让步,在36个职位中,共产党人占7人,国民党左派14人,右派中派15人,在监委中右派占据绝对优势,共产党只有一人。在执委监委召开联席会议时,按照周恩来的说法,结果成了右派势力大,中间势力壮胆,左派孤立的形势,这是陈独秀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中派的第1次大让步。

1926年的3月份,蒋介石突然调动部队,以中山舰私自开往黄埔有异动为借口,发生了中山舰事件,并包围了汪精卫的住宅,扣押了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广东国民政府的旗下有6个军的武装力量。第一军是蒋介石自己控制。第二军,第三军,第六军归李宗仁及唐生智管理,与汪精卫更为接近。第四军的实力很强,但是掌握在李济深,张发奎的手中,是排斥蒋介石的主要力量。汪精卫的势力越来越大,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冒着极大的风险,采取这样的行动。他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自己胡作非为的决心,这也为他日后完全反共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陈独秀依旧坚持认为要坚持过去的既定政策,维持与蒋干事的合作。他公开表态说此次事件是孙文主义分子破坏的结果,蒋介石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共产党又不是帝国主义者的工具,绝不会采取这种破坏中国革命势力统一的政策。

随后国民党在召开二届三中全会时,通过了蒋介石,谭延闿,孙科等九个人所提出的整理档案。明确规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名册要交国民党执委主席,保证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发出的指示先交两党联席会议讨论,中共必须要求其党员对三民主义不得加以怀疑或者批评等等。这是蒋介石在夺取军权之后又企图夺取更多的党权与政权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但是在共产国际的压制下,中共代表团无论如何也要支持陈独秀的同意让步的方针,使得此方案得以通过。

毛泽东辞职以后,即以中共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身份,回到湖南参加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了中共党内农民运动的权威。

在北伐战争进入到迅猛发展的关键时刻,面对蒋介石咄咄逼逼人的争权局面,中共中央此时显然缺乏积极的应变的政策和信心。汪精卫和蒋介石虽然有派别之分,但是中共对此国民党内部的派别的斗争坚持置身事外的态度,不希望过多的卷入到里面去,以便给人以口实。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汪精卫的势力已经被如日中天的蒋介石甩在了后面。

在这种形式之下,中共中央只能够做维持现状的工作,尤其是苏俄政府以及共产国际,希望广东的政权,后来的南方政权能够与苏俄保持比较密切的合作,而不至于出现与苏联闹僵的局面,而将中共的利益放在了苏俄的利益的后面。使中共中央的工作首尾难顾,处于几乎一筹莫展的状态之下。


蒋介石就是抓住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以及越来越胆大的军事冒险行动,加之共产国际和当时的中共中央的政策时摇摆不定,使蒋介石摆脱了各种各样的枷锁和限制,逐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