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另类发明:有人发明了内裤,有人发明了太监!

说起古代的科技文明,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四大发明”,实际上,古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历史上还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的另类发明,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内裤的发明者——霍光

别看内裤现在不是什么新鲜物事,但在古代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原始社会,人们是不穿裤子的,在腰间围一圈动物的皮毛,遮挡住要害即可,到了奴隶社会,开始有贵族穿长裙,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依然是以裙为主,就算是作战的士兵也是穿战裙,后来为了作战的需要,开裆裤(裤无腰无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系于腰间,裤筒左右各一,不相联属,称为“绔”,也叫胫衣)应运而生。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由于长期与胡人作战,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模仿胡人,让中原人第一次穿上了带裆的裤子,但合裆裤仅用于军事,其余的人还是穿着“清爽”的胫衣。秦汉之际,胫衣加长到了膝盖以上,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开裆便于私溺,因而也称之为“溺袴”。

直到西汉昭帝时期,出现了“穷绔”(一种系带很多的裤子,脱起来很不方便,唐代语言学家颜师古称:“穷绔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女子才开始被迫在胫衣之上穿上了内裤。

史载,为了保证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专宠受孕,霍光先是采取了“禁内后宫皆不得进,唯皇后颛寝”,不允许其他妃子侍寝。之后就是要求宫女穿上“穷绔”,防止昭帝和宫女发生关系。

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

“穷绔”就是内裤最早的雏形,据说就是霍光发明的。

“穷绔”在昭帝身上是否起到了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普通百姓知道了以后,觉得这是一种防止妻子乱来的好办法,于是随着男女之妨的加深,“穷绔”乃至一些其他材质的贞操带就慢慢演变成了早期女人的内裤。

二、太监的发明者——甫侯

前976年,周昭王在南征楚国时被楚人设计淹死于汉江,太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穆王属于临危继位,当时的周朝内忧外患,外部少数民族活跃,开始与周朝不断发生军事摩擦,内部诸侯王也开始离心离德,不尊周天子。

穆王认为攘外不先安内,因此,停止对外征讨,开始关注内部矛盾,加强内部统治。

为此,他请来了当时甫国的国君甫侯进行改革。甫侯家族世代研究刑狱,一方面,研究刑法的制定实施;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刑罚技术,这其中就包括阉割术。

阉割之术最早起源于上古,主要用之于战俘,因为强烈的生殖器崇拜,割去敌人的生殖器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可以在意志层面摧毁对手。

甫侯向穆王建议,要加强统治,必先加强刑罚。穆王很是赞同,于是重用甫侯开始制定周王朝的刑法和刑狱制度。

周朝是很讲宽仁的,因此,甫侯制定刑法时,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要达到最大屈辱,让其不敢再犯;二是,不以杀人为目的。在这两条原则的指导下,甫侯最后制定出了被后世称为《吕刑》的刑法,其中就包括墨刑、劓刑、膑刑、宫刑和大辟在内的五大刑罚。

自此之后,宫刑就被用到了犯人身上。当时被割去生殖器的男子,也因为失去了生存的寄托,完全沦为奴隶,成为服侍贵族、王侯最放心的仆人,太监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裹脚的发明者——萧宝卷

史书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的宠妃窅娘是历史上第一个裹小脚的女人。所以世人大多把三寸金莲的发明权归于南唐后主李煜,其实大谬不然,“金莲”的专利持有人实际上是南朝齐皇帝萧宝卷。

据《南史·齐本纪》记载,萧宝卷让他的宠妃潘妃“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潘妃是一双天足,萧宝卷对小脚的推崇和喜爱影响了 四百年后的李煜,李煜对其进行了技术性改进。

陶宗仪《南村綴耕录》有“缠足”一条,其中写道:“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窗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为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李煜居然能从窅娘的舞姿中品赏出凌云之态的感觉,真不愧是一位大词人!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宫廷里的风尚随即流传到了民间,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到了宋代“裹脚”已经初成风气,金元时期,裹足之风更是日甚一日,上至官宦书香门第,下至平民百姓,所有女子皆须缠足,少有例外,连妓女也以裹小脚为美。明代沿袭了这一风气,只有极个别的农家女子出于劳作需要坚不裹足,因此惹人耻笑。到了清代,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缠足之风达到极盛。

“金莲”的发明人萧宝卷和改进者李煜,联手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延续了一千多年,称得上是中国妇女的灾星。

四、高跟鞋的发明者——明朝陆祎

关于高跟鞋的发明者,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明的。据说,因为路易十四是个矮子,对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满,于是让做鞋工匠在脚跟处垫上厚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高跟鞋。

其实,高跟的前辈起源于唐朝之前,李白的谋篇古文中就提及,古人登山的履是一种类似于高跟的鞋子,可以让人在登高时更轻松。

如果高跟的登山履不算,那么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代尖足凤头高跟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则完全证明最早的高跟鞋起源于中国明朝,早于西方100年之久。

据野史记载,这种高跟鞋是明朝南方一个叫陆祎的富商发明的。据说,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为了防止她做一些不忠于自己的事情,所以自己设计了一种高跟的鞋,请工匠打造后,让妻子时刻穿着,为的是让她感到不方便而减少出门。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妻子出门之后,反而因为这双鞋在当地大出风头,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人们都觉得穿高跟鞋高挑优雅又漂亮,虽然富商及时让妻子脱了下来,但这种新颖的鞋子却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时尚。

五、火柴的发明者——北齐后妃

现在的火柴是把氯酸钾、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合在一小木棒上,用砂纸摩擦引燃。公认是1827年(道光七年),英国人沃克发明的。

而事实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古代的“火柴”就出现了,比沃克早了一千二百多年。

1986年,英国人罗伯特·斯普尔经过考证,提出火柴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明者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后妃,发明时间是北齐灭亡的那一年——北齐承光元年(577年)。

《资治通鉴》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发烛为业。”

北齐被宿敌北周灭亡后,一些后妃流落街头,贫苦无助,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她们的灵感,发明了史上第一根“发烛”。

“发烛”就是古代的“自来火”,《辍耕录》的作者、史学家陶宗仪考证,元朝杭州人制作的发烛,又叫“粹儿”,可自引火,代替灯烛。这种取火方法源自于北齐,发明人就是北齐后妃的贫苦者,不是元末明初的杭州人。

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

——《辍耕录》

另外还有一说,发烛的出现早于南北朝时期,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据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

不管怎么说,最早的火柴都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只不过发明者是北齐的后妃还是汉代的刘安,有待进一步考证。

六、麻将的发明者——郑和

麻将的发明人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两种:

一是明朝太监郑和。郑和下西洋时,由于没有娱乐设备,将士只能投掷骰子作为消遣,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这种无聊的游戏,于是为了打发水手们的“业余生活”,也为了稳定军心,郑和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竹牌游戏。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与几个将军,在确定规则后,全船都开始玩此游戏,其中有一个姓麻的将军,玩的最得心应手,于是郑和就将其命名为“麻大将军牌”,即后世流行的“麻将牌”。

这种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因为麻将中的很多牌都与航海有关,比如当时的船只主要以风为动力,所以便有了“东、南、西、北”风4张牌;再比如在海上航行,淡水是必不可少的,而装水的器具当时就叫竹筒,而且放在船仓排列成行,一直要排九行,于是在麻将里便有了一至九筒的名目。

二是明初的万秉迢。据说洪武年间有一个叫万秉迢的人被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经过精心设计,便研制出了麻将牌。

他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中的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二索指“双鞭”呼延灼等等。这108位好汉,因分别来自四面八方,于是牌中便有了东、南、西、北各4张。而梁山泊聚义的群雄有贫有富,出身各异,因此又设中产人家、发财之家、白丁贫民,即中、发、白。麻将又分万、筒(北方称饼)、索(北方称条),即发明人万秉(饼)迢(条)的谐音。

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却是挺有意思。

七、毛笔的发明者——蒙恬

蒙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秦二世篡位后,被赵高娇诏杀害。

蒙恬不仅是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相传毛笔就是他发明的。

在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都是用刀刻的。因为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频繁,刀刻文字速度缓慢,所以情急之下,蒙恬就从兵士的头盔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枯木上,蘸点颜色书写起来。

结果书写的速度很快,既省时又省力,蒙恬就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成了制笔的主要材料,另外当时北方鹿多,士兵经常打鹿改善生活,剥皮后,将鹿毛制成笔头。

《淮南子》中说,蒙恬“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苍毫名秦笔。”

自此以后,秦笔被广泛使用,蒙恬也被历代的制笔行业尊为祖师。

八、火腿的发明者——宗泽

宗泽是北宋末年抗金名将,曾阻止赵构二次到金营为质,算是赵构的救命恩人,他多次击败金军,金人畏惮,呼他为“宗爷爷”。

据说我们现在熟知的“火腿”就是他发明的。因宗泽与金兵开战连连得胜,百姓经常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便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晒上几天,挂在风中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于是宗泽就将其命名为“火腿”。

九、游标卡尺的发明者——王莽

卡尺是一种相当精密的测量工具,现代普遍认为最早的卡尺是19世纪英国数学家约尼尔·比尔发明的。

但1992年,扬州邗江一东汉古墓出土的青铜卡尺,却推翻了这一论证。因为这把卡尺,不仅有固定尺与活动尺,而且都雕有五寸长刻线。其刻线原理与现代游标读数原理同工异曲,功效一致,而且准确精巧程度,也毫不逊色于现代的游标卡尺。

此青铜卡尺的一面有阴刻篆书“始建国元年正月癸西朔日制”十二个字,而“始建国元年”正是王莽新朝开国年号,所以专家将其命名为“王莽卡尺”。

“王莽卡尺”虽然与现在的游标卡尺有一定区别,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其设计理念之现代,乃至有人戏称它为“王莽穿越的证物”。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