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会像一双无形的手,控制你举起“刀”伤害别人。
“这时代多得是为流量胡说的嘴,因谣言蒙蔽的眼,却鲜有不凉的血和求真的心。”
——豆瓣网友 西楼尘
你也许从未参与过网络暴力,或者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施暴者,可你是否想过,沉默又何尝不是一种网络暴力?
昨天忙里偷闲,跟小伙伴们看了大鹏导演的《保你平安》。影片的内容,大致是女士韩露在宣布将全部身家捐赠给福利院后,被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造谣诽谤。随着谣言在网络不断扩大,即使在她去世后,仍然被玷污清白。主角魏平安力图为她辟谣,也被卷入到了网络暴力当中。电影中美好的结局向观众传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价值观。
可这让我不禁思考,现实生活中结局会是如此美好吗?总是如此吗?
01
网络暴力事件从未停止,近半年来,从“刘学州被网暴致死”,到“杭州‘粉发女孩’遭遇网暴离世”,再到“武汉小学生校内被撞亡母亲坠楼后,其父亲也遭受网暴”等等。
看到这些你也许会对受害者感到惋惜,心中暗骂着网暴者。可你是否也曾想过,那些在网络上发布者网暴信息的网民,大多都是我们身旁的普通人。他们也许一开始不会说出这些伤人的话。他们一开始,也许就像你我一样,想要维护心中的正义。
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能从旁观者逐渐变为参与者,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
02
“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真相是即使没有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看法,只是对符合自己观点的帖子进行点赞,甚至仅抱着吃瓜凑热闹的态度,在社交软件搜索和分享所谓的“内幕”,同样也会助长网络暴力的行为。
03
“人们通常不会做有害的行为,除非自己证明了这个有害的行为的道德性。”
——班杜拉
最初由英国临床心理学家Melanie Klein提出的连续的破坏性(Continuum of Destructiveness)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会很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之中。
04
那么我们是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呢?那么我们是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呢?
最初看到网络暴力的苗头时,你也许会想,一定会有人来抨击这些没有道德感的网暴者,但这并不是自己的职责。随着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酵,你会意识到自己的之前的行为和自己的价值观或社会期望不相符,便产生了内疚、羞愧甚至是焦虑等消极情绪。这种微妙的内心矛盾和失控感,会让我们采取道德辩解(Moral Justification)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05
“相比于巨大的压力,轻微的压力会导致更大的内心不和谐。”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
道德辩解是由班杜拉在《非人道行为中的道德脱离》中提及的一种心理机制。指的是,人们将有害的行为描述成服务于社会价值或道德目的,以此合理化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辩解,人们会将暴力行为比作对“正确价值观的维护”,给恶意披上正义的外衣。
回想起“武汉妈妈”的事件,她曾接受媒体采访,因出镜被部分网民大肆评价其长相及穿着。很大部分网民原本的观念是孩子出事后,作为母亲应该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外表,她不应该打扮自己,蓬头垢面甚至是发疯才是正常的。
但这一观念被打破后,内心便产生了“孩子去世后,她生活状态都比我平时要好”的不平衡感以及“她虽然值得同情,但撼动了我原本的信念”的矛盾感。
于是,他们在网络上维护自己原本的观念“自己孩子都出事了,还打扮这么精致”,“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出事后是不会刻意打扮自己的”等言论,来减轻自己的认知失衡。这些网民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道德辩解。他们将自己的评论视为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肆意发表着武断的观念和偏见,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只是想要维护着自己脆弱内心的不平衡感和矛盾。
“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来减轻认知失衡,会让你逐渐坚定这种行为。”
——费斯汀格
但哪怕只是认识到我们的大脑会在潜意识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就能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多一个思考,避免那些偏离了本心的伤害。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欢迎点赞转发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