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喝酒别打怵,记住《孙子兵法》的这三条就够了
很多外省人会打怵山东人喝酒,规矩多,太殷勤,不喝多了不让走。
其实,这是对山东待客礼仪的误解。
俗话说“酒场如战场”,到了兵圣孙武子的家乡,你记住《孙子兵法》的这三条就够了。

济南泉城广场兵圣孙武塑像
一、兵者,国之大事——每一场酒都是大事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战争和用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安危和国家存亡,是不能不认真研究对待的。

山东是圣人教化之地,千年礼仪之邦,每一顿饭,每一场酒都会被非常重视,这从宴会的座次安排上就能充分体现。
很多外省人,来了山东,对山东人的宴会讲究座次感到迷糊,坐哪不是吃饭啊,坐哪方便就坐哪呗,想怎么喝就怎么喝呗,哪来这么多清规戒律。
三五知己的朋友小聚,大多数的非正式场合,太讲究繁琐的礼仪就失去了聚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放不开。
但是比较正式的宴会,大家有的不熟悉,或者是宾客比较多,要充分的照顾好各方面的客人,没有点规矩,怎么做的好,那不乱套了?
就是吃自助餐,也得排个队吧?
一拥而上抢自助餐的旅游团队,是个有文化、讲礼貌的都不会喜欢吧?
宴会的饭桌上,不管领导长辈,一上来先抢个有利地形,一上菜就先满盘子里面扒拉自己爱吃的,饭菜含在嘴里吧唧吧唧还和别人说话,喝酒吃菜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感受,这可不是“自由”的表现,基本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家庭教育和待人接物的缺陷。如果是商务接待,印象不好恐怕就很难达成合作了。

山东的接待礼仪,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吃饭是大事”。
山东宴会的座次排序,源自西周,主要体现尊贵的客人要显得被重视,年长的客人要显得被尊敬,所有的客人都能被照顾好。
周朝时期,因为很多人不愿意遵守“周礼”,致使“礼乐崩坏”,中国从此进入长达五百年不停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汉朝,刘邦就专门请来儒家子弟,开办礼仪培训班,从酒桌文化重新建立讲礼仪守规矩的社会秩序。
荀子曰:“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淄博烧烤又一次火了山东旅游。好客山东,美景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淄博烧烤所在地就是春秋时期齐国。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是中原礼仪文化向南发展的传播过程。
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以酒桌文化为代表的很多传统文化还是被保留下来,一脉传承。
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繁琐、庸俗和糟粕,确实需要革除,但是遵从人性的民族习俗,这是需要传承的中华文化根脉。

山东酒桌座次,分客人和陪客。
主人作为陪客,根据客人多少,分为一二三四陪,分别照顾身边的客人,右手为尊。
一桌人,一般以十个人为标准。
一般来说,到酒店房间,进门正对的是主陪。
主陪右边的客人是第一宾客,左边是第二宾客,主陪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第一、第二主客。
副陪坐在主陪对面,右手是第三客人,左手是第四客人。
三陪坐在一客下手。四陪坐在二客下手,也是为了照顾周到。
现在公务接待规定,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能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人数的三分之一。
公款接待要求比较严,陪客大多也都简化。但在商务接待和社会交流中,基本还是延续上述传统的接待礼节,国宴的座次和标准也是这样的。
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谁家也不缺几顿吃喝。陪客当然不是为了能跟着宴会蹭吃一顿,主要还是体现对客人的尊重和周到。
在山东,要做好一个合格的陪客可不容易。

说完座次,然后再说敬酒的规矩。
除了山东,大多数的省份,一般主陪提一杯酒大家一起喝完,就可以展开随便喝。
但在山东的绝大多数地方,至少第一轮敬酒,还是按照既定的规矩来。
现在山东省会济南流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在全国有山东人的地方也比较流行,算是有一定代表性。
也就是主陪提酒,带四杯大家一起喝完。副陪带三杯。
三陪带一杯,最后是四陪,把酒杯(如果有喝不干剩下)也倒回酒壶,带头一饮而尽,这就叫做“半城壶(湖)。”
100ml的酒壶,第一轮2两酒,分9次,这就是基本的礼节。
比较简单的,主陪带三杯,欢迎光临、感谢支持、祝福美好。副陪接着祝福带三杯,四季平安,五福同寿,六六大顺,也是常见的。
然后,可以沿着逆时针主陪打一圈,副陪打一圈,或者干脆放开随便喝。
喝到大家开心,宾主尽欢。主陪说句总结的话,让主宾来说结束语,吃个面条,长长久久,宴会结束。
记住第一条,山东人酒桌的规矩,都是对你的尊重,完全可以客随主便,坦然接受。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最精髓的思想,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曰:“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道了上述山东酒桌礼仪,就不会觉得按座次入座讲规矩敬酒繁琐不堪,就会很坦然地接受主人的安排,也相信主人会照顾好自己。
这就是《孙子兵法》里面制胜法典的”知彼知己“原则。

毛主席继承和创新了《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一字之差,其实也有很深的涵义。
孙子讲“知彼知己”,毛主席讲“知己知彼”,有个先后顺序。毛主席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又一个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典,也是我军百战百胜的理论基础。
《孙子兵法》里说:”夕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句话,看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其实意思很简单。
酒场上都是朋友,没有敌人,但是也有对手。喝的好了当然加深感情,喝的不好,闹起矛盾,说不定就出来一个砸场子的敌人。酒桌上因为喝多反目成仇的例子数不胜数。
怎么在酒桌上喝好不喝多还能让自己出彩呢?
《孙子兵法》教给你的智慧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意思是,你先做好自己,别傻乎乎一上来就让对方把你干趴下,采取一点计谋,等着对手喝差不多了,你就有把握了。
这样,如果真有喝多出洋相的,肯定是对手,而不是你。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你不能控制对方的酒量和酒风,你也不能靠控制对方来获得自己的胜利。
你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能喝多少酒,喝到什么程度就坚决不喝了。
“不可胜在己”——你不被战胜,不出洋相的主动权在你自己,不要喝多了赖别人太热情。
“可胜在敌”,你自己酒量不行,就控制好自己,别犯错误,等着对手给你机会就行了。

《孙子兵法》尽管是战略哲学,这里面也还提供了一些战术的细节“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你知道自己酒量不行,你就别再逞英雄四下转圈敬酒,老老实实呆在座位上。除了例行的基本程序,别人来敬酒,你礼貌应付就行了。
你觉得对方的酒量都不在话下,自己完全有把握能应付,那你就可以主动出击。
至于行不行,那就得看你对自己的酒量有多大把握,你对对方的酒量有多少了解了。
孙子曰:“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你得先保证自己不喝多,才能不出洋相。
记住第二条的两句话,知彼知己,不可胜在己。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看到这里,可能早就会有网友愤愤然了。山东大汉的酒桌上哪有你这么咬文嚼字的功夫,酒量大的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法宝,才能“既来之,则安之。”
在热情好客的山东朋友面前,想不被喝多的耍滑头思想多数时候是不可能有机会的。
这又是对山东酒桌礼仪的一种误解。
至圣先师孔圣人所倡导的儒家文化的“礼”,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人都在和谐环境下过得舒心、开心,而不是谁打败谁,谁压倒谁。
一场宴会,如果主人刻意想让客人喝多,想看客人出洋相,那肯定不是正经山东人。
那这场宴会,也不是为了团结友爱更和谐,简直就是“鸿门宴”。
一场酒宴,主人热情豪爽,客人也开朗豪迈,杯桄交错,你敬我我敬你多个回合,免不了会有不胜酒力的。
但是,一个“敬”字就说明了,无论敬酒的,还是被敬酒的,都是基于礼节之上互相尊重的。
所以《孙子兵法》里面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只要用兵打仗,就会有残酷的流血牺牲。
所以孙子最注重谨慎对待战争,不要轻言战争,更不能不负责任地打打杀杀。即使每战都是胜利,也不是“善者”,这里不是善良,而是指的高明,智慧。
俄乌战争打了一年多,抛开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家园被毁,百姓涂炭,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死伤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
喝酒也是一样。
在山东的酒桌礼仪上,酒是加深感情的一种媒介,而不是制服对方的工具。
每场喝酒,都把客人喝趴下,只能说明你霸道。
如果不是客人有求于你不得不屈从,相信没人愿意和你喝这样的霸道酒。
“礼”的解释和含义,首先是尊敬。
《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就是“全胜”思想。
这里面有几个含义:
一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二是彼此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这是最高的目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如果一个理念就能达到成功,那就不用花冤枉钱。
如果一个融洽感情的交流能助力实现目的,那就不用在商场上比拼人力物力消耗。
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带头率领手下,冒死拼杀去攻陷对方城池了。
攻下城来,残垣断壁,尸横遍野,这当然不是“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聪明的最智慧的。

所以,山东的酒桌礼仪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规矩,殷勤周到,让客人感觉出来好客山东的尊敬和热情,但也不能死要面子,挥霍浪费,体现特色,丰奢得体。
二是一定尽量陪伴让客人吃好喝好,但也别让客人喝多不舒服,更别把自己的身体搭进去。
有时候,客人一句善意的“我酒精过敏,不能喝酒”,让本来准备牺牲肠胃的陪客如释重负,大家吃得高兴,聊得开心,这也是“善之善者也”。
记住这第三条,别为了喝酒而喝酒,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