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为何送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存在,如同大家对于孙悟空的熟知。在我们传统阅读的认知下,林黛玉进贾府不存在疑问,年幼丧母,家父繁忙,外祖母疼惜,自然就有前往贾府的充分理由。

清代 孙温 《雨村送黛玉进京》
但是回归到《红楼梦》的文本中,我们会发现诸多的疑点。林如海送黛玉进贾府的必要性似乎要打几个问号。又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让林黛玉只身前往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林黛玉家的家庭情况。
家庭情况中有两部分,一个是家庭背景,一个则是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原文中对于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这段话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我将它们梳理出来:“鹾政点”、“探花”、“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我们来一个个分析。
第一个是“鹾政点”。根据《明史》记载,鹾政点,就是管理盐务的官职。
第二个是“探花”。清代时期科举的探花就是全国考试的第三名,可见林如海的学识才能非常强。
第三个是“兰台寺大夫”。兰台寺这个官别在清代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代和唐代却存在。
根据脂砚斋版的批注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兰台寺大夫”这个职位是假语存,是荒唐之事。但是“兰台寺大夫”在当时朝代的功能与清代是一致的,这就是作者要隐去的真事。
唐代的兰台寺大夫相当于宋代的谏议大夫或者清代时期的都察院御史。
何为都察院御史呢?
这个职位是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属于天子的耳目,是从一品的等级。
第四个是“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就是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中巡视盐务的御史。
按照前文中提到的顺序,林如海实则是都察院御史,并委派到地方管理盐务工作。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贾府中除元妃以外,官职最高的是谁呢?

清代 改琦 《元春图》
按照官职来看,定然是荣国府的贾赦。这位贾赦是何人呢?说白了,他就是林黛玉的大舅舅,但此人在《红楼梦》文本中极度没有存在感,并且也不住在敕造荣国府内。真正住在荣国府主院的,并且和林黛玉这位人物之间发生关联的是贾政。我们来看原文中的描写:
“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
这段话出自林如海和贾雨村介绍荣国府的情况时所说。一等将军,在清朝是从一品的职位,因为贾赦与林黛玉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我们可以暂且将这位抛下。而贾政的职位是工部员外郎。在清代,工部员外郎属于从五品的官职。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将林如海的官职情况与贾政相比,可见林黛玉家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财力还是社会地位都要高于贾府。还有也有人会发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是荣宁两位国公的后人,爵位是世袭的,怎么样也会比林家更强大吧?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看下面一段话: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查找关于清代爵位的类别及等级,一共是五个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而荣国公就是“公爵”。
前段描述的语言出自冷子兴对贾雨村叙述林如海的情况,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列侯的概念,这不是清代时期的概念,也与侯有别。
那么什么是列侯呢?列侯也是古代一种爵位名,始于战国,在秦朝时期是二十等爵制之首,后来还有诸侯一说。
此处,对于林如海的介绍又陷入了存假语,隐真事的情况。根据列侯的爵位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到林如海这一代,不仅依然世袭此爵位,而且没有降级,反而得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林家无论是在爵位情况还是官品职位上,都要高于贾家,何况如今的贾府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了。与林家的现状是不可以比较的。
聊完家庭背景后,我们来看两家的家庭成员情况。先看贾家,在第二十九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轿纷纷,人马簇簇。”
“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再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

清代 孙温 《贾母去清虚观》
过年时分,贾府出门的场面是乌压压的,人马簇簇的,好不热闹,可见贾府的人员庞杂。
然而这边的林府呢?我们来看作者的描写:
“支庶不盛,子孙有限。”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如此看来林家人员简单,亦没有人地位比黛玉高了。无论是从家庭背景还是家庭成员组成情况来看,林黛玉待在自己家中更具优势,出于保护自己女儿的前提,都不该将她送入贾府。
其次就是林黛玉自身。她生性敏感,体弱多病,将这样的女子放到人员如此庞杂,人际关系较难掌握的贾府中,不是羊入虎口般吗?

清代 孙温《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再加之第三回里,黛玉自己谈到从小吃药一事,谈到三岁时,有一个癞头和尚,要黛玉去出家,但是林如海夫妇不同意,于是癞头和尚告诉林如海,如果要想女儿的病好,就除她父母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则可以一生平安。癞头和尚的这番话在先,林如海不可能不铭记,却最后依然将林黛玉送进贾府,岂不就是见外姓亲友吗?这不是等于在缩短林黛玉的阳寿吗?因此出于和尚的告诫,林如海也不可能做这样的决定。
那么是否有一种可能,让林黛玉进贾府的力量来自贾府方呢?
出于对黛玉的怜惜,贾母是有可能强烈要求的。原文中有用了“执意务去”。我们往前文再看一下,林如海当时跟贾雨村聊到林黛玉情况时,是这么说的:
“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愈,故未及行。”

清代 孙温《贾母接孤女》
一个“已”字,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林黛玉母亲去世时,贾母就将来接人的船派来了。这与“执意”一词相呼应,是有强制之意。但是第一次被林如海以林黛玉的身体状况欠佳为由挡回去了。这种情况下,林如海还招纳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老师,证明着林如海并不想将黛玉送到贾府,而是贾府的一再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
林家无论是在家世还是在经济基础,或者出于林如海对女儿的爱都不可能将黛玉送到远在金陵的贾府,所以这是贾府单方面的行为。
贾府这么做,是出于对黛玉的关爱吗,如若真是关爱,怎么会有后来黛玉在贾府悲惨的命运境地呢?这便是贾府或者贾母在全文中,第一个成谜的行为。
在以后的研读中,我们会继续分析这一谜团的。
文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