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部让诗仙暴走的优质电影

总结,评分一百,能给八十。

写在前面:本文含微剧透,没看过电影的谨慎观看。

先说优点,追光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自杨戬以来的高级水准。特效画面牛逼到不行,穿插的水墨作画也是恰到好处,梦回高中课本。

将进酒这一段足以值回票价

不管怎么,当前国产动漫在画面、观感和特效上,你永远可以相信追光。

剧情方面,虽然很多人都夸这次的剧情比以往作品优秀,但其中许多情节仍禁不起推敲。比如开头,程公公持杖而来,气势汹汹,结果坐下来,居然聊起和战事任务完全不相关的李白?!

虽然我理解为了快速带入主线,但你这引入方式也太直白了吧?!

然后就是高适和李白的种种过去。老实说,没啥硬伤,但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像舞台剧,将高适和李白的交往分几幕表现出来,加快了节奏(毕竟电影将近三小时了),也造成观感上的些许割裂感。结尾也很仓促,李白捞月入水溺亡的场面明明可以好好展现,给诗仙浪漫的结局,却由字幕一笔带过,属实可惜。

预告片中的这段,我一直以为会是李白死前的情景

考虑到今年上映比较火的电影中,无论国产的满江红、流浪地球、消失的她,还是美国大片蚁人、银河护卫队;或者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剧情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许瑕疵。后疫情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文艺创作能力都有下降,稍微宽容点吧。

长安三万里所有的缺陷,全部出在李白身上。

是的,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毁了李白,这位中华最伟大的诗仙。

受游戏,小说还有影视剧影响。李白在当代青年心中,俨然是副嗜酒如命、仙风道骨、潇洒超脱的剑仙形象,类似这种:

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

然而,历史上的李白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曾在b站未下架百家讲坛的时候,听康震(或郦波?)老师讲解李白生平。其中评论区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世人皆言李太白洒脱,可他明明是在这坎坷的人世跌跌撞撞走了几十年啊。

是的,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是李白;无数次对现实失望、却依旧自信天生我材,永不放弃的也是李白,李太白!

在预告片中,我很期待,电影会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一个失意奋进的诗人,一历经坎坷,仍胸怀梦想,激昂向前的不老少年。

它呈现了吗?呈现了,但呈现了个der啊!

电影的太白形象,概括起来三个字——酒蒙子。

入赘相府

电影出现的第一处大问题,便是李白为图发展,入赘许家,子女改名。

不可否认,李白平生确实做了不少攀附权贵的事,也写过不少溜屁拍马的文字,如“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以及为玉真公主所作《玉真仙人词》,极尽词藻之华丽,吹捧之浮夸。

但是,李白的谄媚是有底线的——他绝不作践自己。

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

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

多惭华省贵,不以逐臣疏。

复如竹林下,叨陪芳宴初。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是的,我可以写诗夸你,把你夸成神仙,夸到天上去。但我自己也必须是“大鹏”,虽然目前被困于沧海,只做“北溟鱼”,但若得点化,终有鲲鹏展翅,腾空而起,和你们平齐的那一日。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入赘改姓?虽然历史上,李白确实娶了宰相的女儿,但都是已经卸任的前官,并不能给李白的仕途带来什么帮助。

别忘了,李白乃蜀中巨富之子,虽唐代商人地位轻贱,但自小也是大富大贵之家,博览群书,学识广博,自视甚高,他自己恐怕也很难待见没有知识文化的百姓儿女;李白也的确在许氏死后,同寻常妇女有过短暂婚姻,这段结合并不愉快;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所以,同落魄贵族联姻,对李白而言属于正常的门当户对之举,事实上,从李白的诗文看,他毕生都对两位相女用情至深。

沉迷酒色

在李白同志的不懈努力下,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共同举荐下,李白终于得到玄宗赏识,入翰林院。

这可把李白高兴坏了,六品京官,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啊!

李白觉得自己得到大任,兴冲冲走马入职。

但他很快发现,事情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翰林待诏,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只是皇帝身边舞文泼墨的弄臣。

李白无法忍受,他当官可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是要施以经济策,为国家发展提供路线方向的,做有权的政治大官。他也曾把自己的政见藏在诗中呈给皇帝,却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重用。

蹉跎几年,李白失望了。

于是他饮酒赌博、颓废浪游、斗鸡走狗。对待权贵,也由开始的毕恭毕敬,到不屑一顾。

贵妃研墨力士脱靴

满城的京官,皆是有眼无珠,不识千里马的庸人。

他轻慢的态度最终惹恼权贵和皇帝,被“赐金放还”。

李白哈哈大笑,收拾行囊,遁入江湖。

电影倒好,居然改成了李白真的陷入京城繁华,不思进取,声色犬马。

不论是李白的沉迷酒色,还是黯然离开。都是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失落,满腹经纶不得重用的愤懑。由此,他才会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扬州的裴十二,恐怕才是李白内心真正的写照。

无奈修道

李白修道是真的,而且很早就与道门有了联系,网上被人用烂的“林深时见鹿”,便是李白青年造访道士时所写。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当然,李白修道肯定不是真心对宗教玄学有兴趣,说到底也是为了当官。

有唐一代崇尚佛道,很多达官贵人非常喜欢重用江湖中人,甚至自己也有修道的,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

终南山作为离长安最近的修道所,许多怀才不遇的青年会遁入山中,摆出世外高人的姿态,以期京城中的某大官恰好赏识自己,为此还诞生一个成语——终南捷径。

当然,李白热衷于修道,我个人还有个另外的拙见——对偶像的模仿。

众所周知,李白最崇拜的人,有谢安。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

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

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

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

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

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

拙薄遂疏绝,归闲事耦耕。

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

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

————《秋夜独坐怀故山》

诸葛亮。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这二位有个共同点——他们曾为隐士,被慧眼识珠的贤明君主恭敬相邀而出山,孔明隆中一对分天下,谢安淝水一战退前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成就大业。

所以,李白暮年参与永王谋反,于他性格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永王三顾庐山,很难不让李白联想诸葛与玄德,大唐又恰逢安史之乱,群雄纷争。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多像风声鹤唳的淝水和烽火狼烟的赤壁。

我李太白辅佐明君,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时机终于到了。

然而,结果却是上了贼船,换了个锒铛入狱,惨遭流放的下场。

至于电影是怎么写的呢?李白因为修道没有进展,修不下去,正好有人找自己当官,还是当官更现实点。

我???

通篇下来,李白基本成了个除了写诗,干啥啥不行,做事三分钟热度,享乐不思进取,怨天尤人,醉生梦死的废柴。

关键还有人说,没错啊,这才是真实的李白。

呵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追光编剧根本没有驾驭矛盾角色的能力

追光塑造比较好的角色,都突出两个字——简单。如杨戬和高适,一个全剧伟光正,另一个全剧踏实向上,那就把他们往这个人设上导。在杨戬那就是所有坏事都是别人干的,二郎一面收拾烂摊子一面背锅;在高适身上体现为不搞基,不喝酒,不赌不嫖,练武,读书,夜以继日。

但一旦碰复杂人设,其塑造分分钟崩塌,代表为前作中的巫山神女。

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花瓶

她的行为全剧突出一个字——迷。

说她好吧,她赴汤蹈火,以身设局,只为还姐妹公道,毫无私心;但她在剧中的作为,除了引杨戬入局,对姐妹唯一骨肉的沉香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吗?沉香的功夫是申公豹教的,刀是申公豹挡的,她反倒更像是在利用这个好侄子。

更别提还有背刺队友这种迷惑操作。

申公豹:不是你有病吧

说穿了,编剧想把神女写成好人,但作为全剧最大搞事对象,她又必须心狠手辣,于是便扭曲成了这幅模样。

而李白,更是历史上少有矛盾到顶点的人物;他仙气飘飘又侠义纵横;放浪形骸又执念颇深;超然物外如仙,却又陷于世俗。

儒道侠合一,绝无仅有。

控制好李白的度本就难度极大,编剧又想颠覆李白的传统形象,便全照着和网络李白相反的形象塑造,结果做出来一个,文采斐然的街溜子。

或许,追光聪明地选择把高适作为主角,是清楚自己没有塑造好李白的能力。

整部电影,最令我个人感到不爽的台词,莫过于中年李白扶着高适的肩膀,请求他陪自己去入道的那句:“大鹏,已经飞不动了。”

历史上的李白,会说自己累了,徘徊不前,甚至迷茫到问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时,最后依然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绝无可能说自己飞不动。

否则,他也不是那不曾老去的诗仙。

但凡电影中这个男人不叫李白,就他那不着调的个性,分分钟会被现在的抖音网友叫做下头男的哈!

总结,长安三万里是部很好的风景电影,很好的诗词启蒙电影,合格的动画电影,也是目前今年最值得看的一部电影。但它绝对不是一部了解李白、喜欢李白的人期待的电影。倘若太白在天有灵,知晓这电影,直接抽剑去编剧家展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技。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其实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长安三万里,本来应该是一部双壁生辉,引领中国电影新潮的开山之作。最终成了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实在可惜。

骂归骂,画面还是要吹的

最后,电影用了李白“崔颢提诗在上头,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典故,然而全电影四十余首诗,李白真正对标崔颢黄鹤楼的《登金陵凤凰台》却没有出现,遂文末附上: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