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与桂中学子的“双向奔赴”

  “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给母校桂林中学写寄语。 (桂林中学供图)

  桂林中学2023届“黄旭华班”毕业学生给黄院士的信件。(桂林中学供图)

  桂林中学426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黄旭华班”。这是以桂林中学校友、“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之名命名的班级。在今年高考结束后,该班的30名学生给黄旭华院士写了一封信。很快,他们便收到了回信:“同学们对科学的求索和对国家的承诺,是对母校‘专心志、忧天下’校训的继承和发扬。祝母校桂林中学蒸蒸日上。”
  一封书信,两地情深;一腔热血,几代传承。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春秋,花甲之年志探龙宫”的精神,依旧鼓舞着莘莘学子:前程且方长,为国之栋梁。

凤凰花开时,他们给院士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黄旭华学长,您好!我们是广西桂林中学高三黄旭华班的学生。此时,我们已经知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即将背上行囊,奔赴远方。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们写下这封信,以此来表达我们对学长的由衷感谢……”6月26日,一封有30个落款的信,几经辗转递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手中。近一百岁高龄的黄旭华,在接到信件后十分欣慰,他特意委托秘书转告孩子们:“同学们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的承诺,是对母校‘专心志、忧天下’校训的继承和发扬。祝母校桂林中学蒸蒸日上。”
  在有着130年历史的桂林中学奎光楼,记者见到了信件的主笔人刘剑涛。6月下旬,品学兼优的他已早早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专业预录取。十二年寒窗苦读,一朝梦想成真,刘剑涛怀着激动的心情,代表全班30名同学,给心中的偶像黄旭华院士写下了这封信。纸短情长,刘剑涛斟酌了好久,才郑重下笔,前后花了十个小时。
  书山求索,学海泛舟。刘剑涛说,在看过宇宙神秘瑰丽的星空图片后,他一直有一个“深空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贡献青春。每每感到懈怠、感到迷茫的时候,黄旭华院士在战争岁月中苦读求学、为振兴中华隐姓埋名的故事,便会浮上心头,给予自己战胜困难、继续前行的勇气。“那一年,黄旭华院士和我们一样的年纪,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赤诚,求学报国。他无数个日夜的潜心研究,让我对‘坚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他花甲之年仍孜孜不倦地在科研之路上探索的精神,也感染和鼓舞着我们。”刘剑涛说。
  同样被黄旭华院士精神鼓舞着的,还有刘剑涛的同班同学何星宇。他从年少时起就目睹身为医生的母亲救死扶伤,疫情三年来又为医护人员舍身忘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何星宇从医的愿望愈发强烈。今年高考,何星宇超常发挥,如愿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黄旭华院士当年是在只有算盘、计算尺、磅秤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打破国外核潜艇技术的封锁,研制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的故事。老一辈科研人这股全情投入、一腔科学报国的热情,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我。”
  感染、感动、感激。在采访过程中,“黄旭华班”的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三个词。班主任蒋先乾说,2020年,桂林中学在高中三个年级设立“黄旭华班”,激励学子们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担当复兴大任。每一位“黄旭华班”的孩子都对黄老的事迹了如指掌。而给黄老写信,也成为了每届毕业班自发形成的“保留节目”。孩子们自发写的信,作为语文班主任的他“一字未动、一字未改”,因为字里行间都是令人动容的青春朝气。


“中国核潜艇之父”心系母校同窗
  1941年,一位名为黄绍强的学子,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抵达桂林并考入桂林中学35班。在桂林,目睹了无数次日军灭绝人寰的狂轰滥炸、无辜百姓尸横遍野的惨状后,黄绍强决定放弃求医志愿,改学科学意欲救国,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旭华”,希望勉励自己发奋图强,让中华民族像东升的旭日一样重新站起来。
  1958年,已经在上海工作了几年的黄旭华接到一通电话,让他去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也正是这通电话,彻底地改写了黄旭华的命运。在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倚仗自己有核武器,对其他国家大搞“核讹诈”。我国遂开启了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核武器研制工程。组织上要黄旭华等29人参与的,正是代号为“09”的核潜艇研制工程。由于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黄旭华必须隐姓埋名,还要忍受至亲的误解,不能透露工作单位和工作内容半个字。更艰难的是,当时我国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核潜艇研制工程在1965年转移到葫芦岛进行。当时的葫芦岛几乎是一座荒岛,连最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都没有,更别提图纸模型和计算机了。在最艰难的时刻,有人劝黄旭华放弃,他仅用一句话便回绝了:“我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
  就这样,依靠仅有的算盘、计算尺、磅秤这些“土工具”,黄旭华和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团队在十年时间内,造出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均为“中国制造”。1988年,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64岁的黄旭华冒着生命危险随核潜艇下潜,期间舱内发出了“咔嗒”声11次,但均有惊无险。核潜艇试验宣告成功!“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上岸后,黄旭华豁达地将四十年的种种艰辛,浓缩在了16字中。从此,我国辽阔的海域有了坚固的“水下钢铁长城”。
  皓首穷经,初心不改;蛟龙入海,国士无双。在桂林的求学岁月,黄旭华毕生难忘。他先后多次欣然提笔,写下寄语勉励后辈:“百十五岁只作少年过,更有青春在后头。祝学弟学妹们‘专心致、忧天下’,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立下自力更生的志愿,要立志吃苦耐劳一辈子,要立下无私奉献一辈子的思想……”
  2020年,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黄旭华心系母校,向桂林中学捐赠了50万元,并设立“黄旭华奖学金”和”黄旭华班“,希望激励更多有志学子奋发图强,求学报国。
  如今,带着院士的鼓励,2023届“黄旭华班”的毕业生们即将启程,奔赴祖国大江南北,追逐星辰大海,书写青春的无限可能。教室里收拾整齐的桌椅,墙上“国家至上、誓言无声”的班训,在夏日午后的蝉鸣声中,静静等待着下一批学子的到来。
  “愿你此生勤攀登,阅尽千山自成峰。”临别时,以“为国选材、志在报国”为座右铭、在三尺讲台耕耘了二十八年的蒋先乾,依依不舍地叮嘱学生们。
  “大好时代,处处皆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江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在不久的将来干出一番大事业!”学生们如是回应。


来源:桂林日报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