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丨全球变暖,跟我有关系?

我们“与太阳煎并煎”的日子又来到了。

还未到最热的三伏天,多地气温就突破40℃。有气象专家表示,2023年极有可能会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

今年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报告称,未来五年内全球气温将持续升高,突破《巴黎气候协定》中设定的全球升温关键指标之一——1.5℃的阈值的可能性高达66%。与此同时,未来五年中至少一年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高温年份的可能性高达98%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这条因果线已被科学界描述为“毋庸置疑”。

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后,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01

用政策书写的“双碳”目标,看起来宏大而遥远,实际上这绝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事,它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而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大约有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超过30%。未来,居民生活消费是减碳的重点领域。

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减少碳排放?

2022年5月,我国首个消费端碳减排量化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正式实施。该导则推荐了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7大类共40项绿色低碳行为。

绿色低碳,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

比如: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线上“临期食品”盲盒,不仅是人们出于对价格敏感而做出的精打细算,同时也意味着减少食物浪费,从生活细节处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又比如:“闲鱼”“转转”等App的兴起,说明人们不再痴迷追逐新品,逐渐接受交换闲置物品的循环经济,通过参与资源回收来助力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人们热烈地拥抱“共享经济”,从充电宝到雨伞,甚至到自习室,通过物尽其用,减缓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担;更不用提出门扫个共享单车,已成为许多人的“肌肉记忆”,省钱、锻炼与低碳三者并行。

还有:“自带主义”的流行,自带环保袋、杯子、环保纸巾等常用品出门,充分实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

这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非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文明素养,让生活更健康。

02

个人降碳实践的成效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相关,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和制度配套的创新也是重要助力。

近年来,政府部门推出垃圾分类、节能家电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从行为规范和经济激励出发引导低碳行为。另外也通过播放倡导光盘行动、空调一度电等公益广告来开展公益宣传,从文化价值观层面引导消费端接纳和认可低碳发展模式。

但是,消费端的碳排放存在着排放主体庞大、排放种类多元、排放行为频率密集的特征。比如说,市民日常生活中许多低碳的排放行为很难被记录或得到关注,因此对自身的行为选择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易评估,也无法获取相应的激励或认可。怎样激励公众在生活消费中更好参与“双碳”工作?近年来,“碳普惠”减排机制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Q 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一种减碳权益,简单来说,是来自个人的减排量,市场会为个人少开车、多节能等减碳行为给予激励。

而“碳普惠机制”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通过低碳方法学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正向引导机制帮助其价值实现,从而构建的公众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

近年来,“碳普惠”的探索与实践正在全国多地展开。

深圳——低碳星球

深圳市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低碳星球”小程序于2021年12月上线,目前由腾讯负责技术及运营支撑。

“低碳星球”小程序目前瞄准的是市民绿色出行场景。深圳市民在该小程序开通个人碳账户,再通过腾讯乘车码进行公共出行,即可为账户积累碳积分。

碳积分可以兑换地铁券或腾讯视频VIP时长。

成都——碳惠天府

2021年5月上线的“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是成都市创新搭建的“碳普惠”平台。目前平台已有超160万注册用户,累计推出18个线上碳积分场景和44个低碳消费场景。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6万吨。

市民选择地铁、共享单车出行、参与垃圾分类知识问答、打卡光盘行动等,都能获得“碳积分”。积分可以在“碳惠天府”平台的普惠商城里兑换奖励,比如999碳积分兑换一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电子门票、198碳积分可兑换一张共享单车骑行月卡等等。

南京——中国首个公路货运领域碳普惠平台上线

陈国庆是一名货车司机。这两天,在运货途中休息间隙,陈国庆会偶然看一眼自己手机软件,里面有一个新账户:碳积分。它是根据陈国庆运输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数据,换算成的一种积分。这个积分可以兑换成现金补贴或者帮助陈国庆获得平台的优先派单。

陈国庆 货车司机

最直接的就是我满足了平台交给我的这个任务,平台上能给我一些奖励。同时这个促使我在跑车的过程当中更加注意怎么去降排放。

陈朝晖 满帮集团首席科学家

有了这个碳账户以后,我们其实根据你的减碳的量相当于给你一个积分,然后根据这个积分再算出一个等级,有越高的等级我们给予的奖励就会越多。一方面直接有现金的补贴,另外就是在一些订单发送的时候,我们会直接向他做一些倾斜。

碳排放成为货车司机关心的一种日常,并和他们的收益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南京,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6月5日,我国货运行业首个货车司机碳普惠App在南京上线。陈国庆和其他3000多名货车司机开通了碳账户。预计每月这些司机可累计减碳约400吨,相当于节省柴油约15万升。

减碳就是省油,就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减碳。这样的直观认识和体验,让更多的货车司机才有动力争做减碳达人。

03

早在2016年,由南京市发改委、市信息中心牵头,“我的南京”App就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推出了“绿色积分”,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就可以累计“绿色积分”,用来兑换商品或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38.7万人参与“绿色出行”,获取碳积分总额超过1.5亿分。其中,最高的市民获得碳积分3.9万分。鼓楼区在行政区绿色出行排名第一。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南京“碳普惠”还存在着减排应用场景比较单一,仅有绿色出行一项;数据互通不够完善,比如仅有使用南京公交卡和公共自行车的可以计入,如果选择其他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单车则无法纳入;碳积分权益变现程度不高,绿色商场中可兑换的物品较少,难以调动用户低碳动力等等。

2021年10月15日,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规划明确,积极开展碳普惠2.0行动,争取到2025年碳普惠公众参与率达到30%,探索将碳普惠覆盖面放大到南京都市圈范围。

目前,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作为牵头部门,也将“稳步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用户角度出发,在碳普惠平台设计中,或许还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

破解产品同质化

放眼望去,各大碳普惠平台推出的权益大同小异,如打车券、酒店券、视频会员抵扣券、商城代金券等,用户需求度不高。而一些高价值的商品则往往“要价奇高”,用户需积攒的时间周期过长,或是“半买半送”,稍显诚意不足。

打破平台间壁垒

目前,不同平台、不同区域、不同领域所打造的碳普惠平台还无法实现统一,如果能够连接多个业态的使用场景,拓展碳账户的应用渠道,碳普惠机制的经济激励效果将显著提升。此外,数据互通还可以避免个体减排行为重复核算的问题,在平台间构建可持续的低碳商业网络。碳账户数据也能支持企业适应绿色低碳趋势的创新产品,并在多平台协作中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低碳消费服务,增强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可持续性。

接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7月,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正式开放,那么,公众的低碳行为能否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呢?杭州早在10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2012年,杭州市9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2010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15.55吨,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试想,若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减碳量未来可以均摊到每一个使用者身上,那么公众持续采取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极大增长。

2023年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使得地球已经身处“第六次大灭绝”之中,始作俑者正是人类自己,而逆转气候变化的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气候变化早已成为一场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在提醒人类:唯有同行,做“节能降碳”的行动派,让“绿色”成为生活新风尚,才有可能度过这场危机。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撰稿:王路 

编辑:张力伟 

主编:王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