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全荣:大山深处野山参

辽宁桓仁是人参之乡,这里有野山参独有的气质和“人参之道”。

时逢夏季,东北大山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向往,让人心醉。山的巍峨,树的苍翠,水的灵动,鸟的雀跃,花的艳丽……我们置身于辽宁桓仁中国人参之乡,非常享受大山的自然生态和宁静悠然,也被那里野山参独有的气质和“人参之道”所折服。

桓仁五女山下的“东北参茸城”是东北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市场规模大,有室内室外摊位近千家,年交易额50余亿元,交易2万余吨人参,其中干货两成,鲜货八成,每月逢五逢十日交易。交易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场面蔚为壮观。

那么,神秘的野山参又是如何挖到的呢?

孙劲夫属“人参世家”,先祖以人参为业可上溯至清代。《孙氏家谱》记载:“龙宝始祖,以一长受重于朝廷,始创阿都贝参号,盖由长白、乌苏里者,均献于朝廷。由其价矜而功贵,专美于帝王子眷,赐号龙宝,至同治已六代至孙夏溪……”世事沧桑,“龙宝牌”人参已是中国驰名商标,生产基地成为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基地,龙宝参茸公司被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劲夫告诉我们:清时起,挖野山参就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是“拉帮凑人”。凑成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且不能有女人和孩子。他们相信单数进山,双数下山,这个“双”是由挖到的野山参添上的,寓意挖参的满载而归。二是“拜山神”或“拜老把头”。拜山神是祈求山神赐福保佑,拜老把头是因为他经验丰富,会观山景,能找到长野山参的原生林处,往往凯旋。三是“压参打拐子”。即11个人或13个人,每人相隔一米左右,拉成横排,拿木棍子拨草找人参。四是“叫棍儿”。即发信号,敲一下为停下来,敲二下为就地休息,敲三下为发现人参并以此传信给老把头,让他来看,称之为“开眼”。老把头能看出这根人参是几品叶?是四品叶还是五品叶?重几两几钱?在找野山参的过程中,只有这个时候才能有人的响声(他们认为之前有人的声音会吓跑人参),便开始喊山、接山、贺山,唯此时是挖野山参最兴奋的时刻。五是“树上扒口”。在树上扒一个四方形的口,用火烙下“我们多少人,挖了几根人参,几品叶”等,以告诉后人,此处有野山参,祈求“福及后人”……

他又告诉我们,他父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买大山的林权,以后逐步逐年扩大购买规模,现已拥有2万亩山林地,400万株野山参,这些野山参种植时间最短的15年以上,长的40年以上,平均25年左右。

他的一番介绍,激起了我们去实地研修的期待。劲夫自然善解人意:“会让你们如愿以偿的。”

清晨,山风徐来,林树摇曳,鸟雀叽喳,雾霭缭绕。沿着逶迤的车辙上山,半个小时便到了野山参林地。75岁的老参农戚大爷带着我们在不远处找到一株已结果的枝叶,说:“下面是人参。”在我们愕然的目光下,戚大爷开始了挖野山参的演示。

他先在枝叶相距一尺左右的两侧插上木柱,再用红丝带将枝叶绕住,以防挖人参时枝叶倒下或折断,然后用鹿角骨制成的“起子”像挖出土文物般地细心,一层一层地刮去树叶、草皮、浮土,小心翼翼,渐渐下挖,丝丝入扣。不久,野山参“现形”了:先是“芦”,即首部;后是“芋”,即肩部;再是“干”,即身部;最后是“尾”,即须部。其形状酷似人形。“这是一根23年的野山参!”戚大爷不容置疑地说,并笑道:“好久没有挖到品相如此俊美的人参了,这根人参,‘圆膀圆芦枣核芋,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上’,可谓‘五形齐全’,是人参品相中的最高档次。”

一旁的劲夫补充:“能称为野山参的,权威机构有认定标准,除了人工播种,不作任何人为干预,让其长期自然生长在大山里,且至少15年(其他如移山参、种植参、白参、鲜参,参龄短于15年的均不可称作野山参)。山里种植野山参的成活率是10%,而10%成活的人参中,成材率又只是10%。成材的标准即‘芦、芋、身、须、点’五形齐全,很难得。”听罢此话,我们十分兴奋,争相与戚大爷、与野山参拍照留念,空旷幽静的大山里充满欢声笑语。(薛全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