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知的孔子与质朴的乡下人——论语子罕篇第九(六)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①知:知识。

②鄙夫:无知浅陋的人,或愚昧之人,犹如现在“庄稼汉”,“乡下人”。

③空空:古注有四解。就孔子而言,一解,自我谦辞,对“无知”的补充强调,这是后儒注论语;二解,“六经”源自“无尘”,“空空”是孔子快速地把知识“尽卷”(扫除),以应对问者,赞美孔子“自得本心、大而能化、心同太虚”,这是用道家思想和佛学禅意解读论语,亦通。就鄙夫而言,一解,空白貌,说鄙夫一无所知;二解,同“悾悾”,诚恳,见《泰伯篇》8.16的“悾悾而不信”。《广雅》:“悾悾,诚也。”形容问者鄙夫诚恳请教的态度。这两解用在一块体会更佳。

④叩:原义为敲击,如叩门,叩窗,这里指叩问,启发。

⑤两端:一件东西的两端。朱熹注:“两端,犹两头,泛指事情的正反,本末,始终、上下,粗精。”

⑥竭:尽力。

【今译】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个没有知识的乡下人(诚恳地)问我问题,我一点也不知道,就从他问事情的两个方面反问,(启发诱导)竭尽全力让他明白。”

【体会】

有良知的孔子和质朴的乡下人

第一,孔子谦逊礼下。孔子给弟子念叨说:我没啥知识(更不是圣人),接着用鄙夫求教的实例来佐证。孔子看问者是一个无知的乡下人,没有“端着”摆谱,没有居高临下,而是“腾空”自己的知识储备,礼貌地说,我也没啥知识,有啥尽管问。“谦逊是藏在土里的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

第二,孔子育人有方。孔子对于无知的乡下人,屈尊自己,“剔除己见”,先洗耳恭听,然后再“叩”问,让乡下人自己思考,从事情的上下左右、正面反面、开头结束等多角度、全方位予以启发诱导,直到他明白为止。孔子不以智者自居,没有好为人师,更没有先入为主地“掉书袋”,滔滔不绝地训教大道理。大道理来自生活和实践,填鸭式的灌输效果不佳,要“感”和“悟”才能明白,是谓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

第三,鄙夫质朴诚恳。生为乡下人,在“天”(命)不怨己(乡下人自己);乡下人与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养家糊口,自然粗鄙,但粗鄙不等于下贱;乡下人被耕作“捆绑”,没有资材(束脩)和时间学习,自然缺少知识,但无知不等于无“礼”、也不等于无“德”、更不等于无“良知”。缺少知识而有良知的人,是质朴的人。质朴的人,像璞玉,璞玉难得,雕琢成器;质朴的人又往往是诚恳的人。

敲击竹管,回应有声,像音乐。十三个长短不同的竹管联通起来,就成了乐器,大的叫竽,小的叫笙。“三笙一和而成声”(《说文解字注》)中国古代乐器多与竹子有关,还有二胡、笛子、箫等。竽、笙、笛、箫、二胡、琵琶等合奏,是管弦和乐(管弦乐队里难免有以次充好的“假李逵”,所以有了成语滥竽充数)。现代的“和”字,古字是“龢”,左边是竹管作成的笙(象形字加会意字)。“叩”字用的真好,鄙人“空空如也”,像虚竹,素无成见在胸,所以能唯孔子之言是听,启发诱导,就开窍了,是谓孺子可教也;反之,要么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要么是“对牛弹琴”(偏执和成见迷了心窍的人)。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于大理石”,《礼记·学记》说“教学相长”,鲁迅说“教育根植于爱”。乡下人真诚求教,孔子启发诱导,点燃的是心智,碰撞的是思想,交流的是真诚。东晋李充《论语注》:“日月照临,不为智愚易光。圣人善诱,不为贤鄙异教……竭己心以诲之。”评价诲人不倦、竭诚尽智的孔子,像日月照临的圣人,这是颂圣,是抱着诚挚的情感,高山仰止地赞颂心目中的圣人。这不是酸儒的迂腐,是读书人的实诚。

第四,知识与良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同处于“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当下有的哲学研究者把这句话翻译成“智者自知无知”,更有韵味了。爱因斯坦说:“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他研究宇宙,成了科学家。“智者自知无知”是一种谦虚的态度,是对智慧的敬畏和追求,庄子“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知”不仅是智慧,而且上升到宇宙观的“道”的层面。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学习和智慧层面,把已经有的知识腾空,才能取得新知,使自己成为容量更大的“(容)器”;从道德修为层面讲,“心”是“宰”,是把人的欲望、愿望、理想转化成现实的主宰,知识、技能和智慧学的多了,成见在胸、牢不可破,就是“有我”和“成心”。“斋”是祭祀前对身心的规范和约束,从不食荤不饮酒的斋戒到荡涤心中的“有我”“成心”杂念,是谓“心斋”(见《庄子·人间世》)。“空”就是“无”,就是“虚”,庄子还说:“虚者,心斋也”“虚室生白”,这里的“室”不是房屋,是“心”。“心斋”即“无心”“忘我”,是谓“悟道”。找出陈鼓应先生的老子庄子今注今释,用道家哲学和禅宗学习体会,一定程度上能延展深化对论语内涵的感悟。

魏晋开始,道家学派崛起,佛教禅宗传播蔓延,儒释道合流互补,南宋朱熹创立理学,滋生了明清“吃人”的礼教。明朝王阳明融汇道学禅宗,把儒家学派发扬光大创立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孟子·尽心上》:“人之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不用思考、不计较得失利害的知识,是良知。良知就是道德意识,是不用假借外力的内在力量(本心初心),致是磨炼、推演,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良知自知,是容易的,不能致良知,便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看中国历史,比对当下,“知易行难”确实是一个永恒话题。史蒂芬·霍金说:“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明朝曹学佺诗:“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北大教授钱理群研究鲁迅精神,批评当下社会风气裹挟下的不良“士风”,提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他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融入体质又利用体质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资治通鉴第一卷评论三家分晋智伯之亡,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善无不至矣;小人挟才以为恶,恶无不至矣。”两千多年来,德才兼备者凤毛麟角,德才之辩始终在拷问读书人的良知。为了生存和面子,学识、本领、财富、地位都很重要,但不值得炫耀;同时兼有不泯灭的良知更重要,才更值得崇敬。王阳明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说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没有圣颂孔子,只说孔子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很理性很实在很公允,至当妥帖。

(图片系早晨湿地公园散步荷塘拾撷)

举报
评论 1
  • 真正的读书,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