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妙的方剂,治疗脾胃虚寒的代表方剂,5味中药,能温阳祛寒

常言道:“十人九寒”,也就是说在十个人中,几乎有九个人都属于虚寒体质,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往往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毕竟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而稍不留意,寒邪就可能会侵入我们的脾胃,继而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影响,除此之外,平日里若是保暖措施没有做到位,也很容易让寒邪有机可乘。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应对呢?

其实,在古代的诸多医家书籍中,均能找到答案,比如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的理中丸,就是很好的对症方子。理中丸在《金匮要略》中作为汤剂,更是被称为“人参汤”,它能够很好的振奋脾阳,治理中焦阳虚寒盛,而其中的“理中”,便意在调理脾胃中焦。

不过,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并不是这一方剂,而是同样能治疗和缓解脾胃虚寒的附子理中丸,这个方剂出自于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一味中药附子后所成的药方,有着温阳祛寒、补气健脾的效果。

附子理中丸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更为严重的患者,或是脾肾阳虚证,能够很好地缓解由该病证所引起的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以及霍乱吐利转筋等症状。

方中附子本就是回阳救逆的要药,回阳的能力很强,再配以辛热的干姜,这两味中药“联手”便能很好地将脾胃中的寒邪从体内驱散出去,同时还能温暖脾胃,干姜的主战场在脾胃,而附子的温阳效果则更强,可以从脾胃一直暖到肾脏。所以说,附子理中丸也是脾肾同时治理的方剂。

甘草的药性较为和缓,不急不躁,这味中药的加入可以让体内的温阳之气持续不断,一直温暖着我们的脏腑,其实,在很多医家的经典药方中,也经常会看见这三者相互配伍,附子的毒性,得以干姜、甘草来减弱,干姜、附子的药效,也会因为甘草而更为持久。

人参一直以来都是补气的良药,益气健脾,补虚助阳;白术不仅是补脾的高手,同样也是祛湿的良药,当脾胃受到寒气影响后,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大打折扣,水液运化也会出现异常,慢慢的就会形成水湿,而白术便能将这种水湿邪气排出体外。总之,这五味中药相互配合,能共同发挥温阳助脾,补气祛寒的功效。

其实,脾胃虚寒的调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胃虚胃寒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很多,首先是怕冷,尤其是四肢会常年处于冰凉状态,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脾主四肢,脾胃有寒气后,那么四肢就难免会受到影响。

其次就是容易腹泻,出现胃痛,这一类症状在生活中其实也十分常见,因此,这也是判断脾胃虚寒的重要依据。

最后就是舌苔淡白,这主要是因为体内有水湿,再加上受到了寒气影响所致。所以,要想将这些症状一一缓解,那么积极改善脾胃虚寒问题,才是关键。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举报
评论 1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