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政王是什么官?战国时代的超级权臣,摄政王丰臣秀吉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前言------>
日本村战时代有三位村长脱颖而出,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战国三杰”。织田信长征战一生最终被丰臣秀吉摘了桃子,还没等征服朝鲜,这位摘桃的“猴子”就猝死了。丰臣秀吉生前始终对自己的身份耿耿于怀,因此一直在官职上做文章,那么丰臣秀吉巅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官职?

古代日本官职制度
在古代日本,官制是基于中国三省六部制定的二官八省制。太政官相当于大唐三省职能的总和,是日本最高的行政机构。太政官的首领称为太政大臣,类似于宰相的职位。然而,太政大臣并非常设职位,经常会出现空缺的情况。真正担任太政大臣职务的人非常少,往往由某个权臣兼任,更像是个名誉头衔。
例如,日本战国时期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曾兼任太政大臣,但织田信长是死后追赠的。通常情况下,太政官的主要职位是左大臣,而除了左大臣外,还会设立一个右大臣,要么辅佐左大臣,要么代理左大臣职务。类似于大唐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因此,左右大臣并不是太政官的副官,而是主官。真正的副官被称为大纳言,实际上,这个职位类似于大唐三省之一门下省的机构长官纳言,而更多的时候被称为侍中。在武则天时期,这个职位改称为纳言,日本也沿用了这个称呼。狄仁杰在武周时期曾担任过纳言的职务。

二官"是指日本古代的政府机构,其中还包括管理神道教祭祀事务的机构,类似于大唐时期的礼部。包括八个省,都是太政官下设的机构。每个省的负责人被称为"卿",相当于大唐的尚书。例如,式部省负责官员任免和考核,长官称为"事部卿",相当于大唐的吏部尚书。中部省负责草拟和颁布天皇的诏书,类似于大唐的中书省,下辖阴阳师职务的机构称为阴阳僚。治务省负责外交、宗族和佛教等事务,相当于不包含祭祀和科举功能的大唐礼部。民部省负责土地、户籍和税收管理,相当于户部。大藏省相当于现代的财务和金融部门。民部省负责财务方面只涉及税收,收取的钱则归大藏省管理。大藏省一直沿用至2001年,当年的机构改革将其拆分为财务省和金融厅。宫内省是负责宫廷事务的机构,相当于大唐的内侍省。至于兵部省和刑部省,通过名字可以了解到它们的职能。

守护大名
公元932年,平安时代中期,即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对抗南海盗地区的海盗,人们设立了一个名为追捕使的临时军官职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职务不仅仅负责剿灭海盗,还开始承担起镇压叛乱的任务,逐渐成为常设职务。在每个国家,都设立了一个类似的职务,称之为守护,以守护国家的安全。到了镰仓幕府时代,天皇正式授予幕府将军元赖朝自行任命守护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幕府将军开始具备任免地方官员的权力。随着日本接下来的战乱和武士阶层权力的增强,守护除了军事职能外,还开始承担行政管理权力,也就是说守护成为各个省份地方官的职位,通常由幕府将军任命。

同时,在东日本地区,管理庄园的领主被称为名主,渐渐演变出了大名这个词,简单来说,大名指的是拥有土地的豪强。那些拥有土地或庄园,并被任命为守护的人被称为守护大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武田信玄的武田氏。守护通常会任命一个信任的家臣担任副手,这个职务被称为守护带。守护带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国守护是由幕府直接任命的武士,那么这位守护大概率不会前去封地,而是留在幕府所在地,由守护带代替他管理国内事务。另一种情况是守护是守护大名,且大名的势力足够强大,此时他也需要一个副手来协助管理。战国时代的许多守护带直接代替了他们的守护家主,掌控了属国。

织田信长的织田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他们代替斯波氏控制了包括尾张国在内的许多地方。此外,守护所辖区域还会有很多武士团体,其中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武士团体被称为国人。战国时代,许多国人成为一方领主,比较著名的是毛利氏。在那个守护大名争霸、守护带与国人对抗的混乱年代,这种局面被称为「下克上」,也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标志。

征夷大将军
与守护类似,日本曾经任命过一个名为征夷大将军的武官职务,其中的夷指的是北方的原住民,可以简单理解为日本版的戎狄等概念。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今天的阿伊努人。源赖朝独揽大权后,他被册封为征义大将军,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太正大臣,属于一个虚衔。不过由于进入了幕府时代,日本开始由武士统治,所以将军这个头衔具有更大的象征意义。
另外,幕府将军的将军即征夷大将军,和守护、征夷大将军以及摄政和官白等都属于另类的官职,不属于律令制度体系中的原有官职,因此不涉及品阶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官职会有一个正式官职,例如源赖朝的大纳严,即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副相。他的孙子第三代廉仓幕府将军元时朝担任太政官,实际上是最高领导人,即右大臣。 摄政和官白是平安时代出现的一种执政体系,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职位,即摄政王。

当天皇未成年时,进任职位称为摄政,若天皇成年,则称为关白。初始由藤原氏作为外戚长期担任此职。作为外戚担任涉及官职的人也需要律令制度体系中的官职,例如藤原良房作为第一任摄政,其正式官职是太政大臣,即百官之守。到了幕府时代,国家控制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因此社官的实际权力较小,但象征意义较大,因为担任此职的通常是贵族。 然而,平民出身的丰臣秀吉则是个例外,他极力想改变自己的出身。丰臣秀吉掌权后,并未冠以征夷大将军的头衔,而是担任了朝廷中实际权力已经较小的关白职位。他的正式官职依然是太政大臣,称谓为太阁,但太阁并非一个官职名称。他担任关白多年后让给了外甥丰臣秀次,作为前任关白的他被尊称为太阁。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