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自控所:风吹过的地方
来这里的第一天,太阳大得晃眼睛。我拖着行李箱走在队伍的后面,叶子打着旋儿落在背包上。
“这是什么树啊?”“梧桐树吧。”从报到的地方坐车,向着山的方向开了40分钟,看着车窗外的楼越来越矮,树越来越高。一直到山脚下,拐进一条窄窄的乡间小路。藏在尽头的门上标着“航空工业自控所”,老师傅们都叫这里“原址”。未来的13天,我们一百多个新员工一起在这里进行了封闭式入职培训。
这里离我之后工作的地方二十多公里,离市区更远,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了。虽说地处偏远,但山脚下丰盈水汽培育起了满院繁茂葱郁的树木。
还没有来得及逛一逛,培训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上来就是拓展训练,虽说是户外项目,但也不是单纯的增强体能,而更趋向于通过各种小活动让大家快速认识。不知道是春末逐渐上升的气温加热,还是肾上腺素作祟,两天的拓展训练后大家已经可以打着哈欠询问对方可不可以帮自己带个早饭了。
“这里是老园区,最早618到西安就落户在这里,再后来搬去电子城,之后又到锦业。当然这里还在运作,很多制造工作都在这边完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控所搬到户县李家庄。当时虽然条件不好,但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家都充满了希望。四季变换,云卷云舒,如今我们也站在这里,追寻他们的脚步。
从大门进来,映入眼帘的不只有复古的厂房、茂密的树木,还有十几米高的毛主席像。巨大的毛主席像面向北方伸出手,身后是巍峨的圭峰山。
十几天的课程中,我们学业务、讲精神、办活动,每天都有新知识。围坐在桌子旁的我们,怀着对工作的迷茫与期待,聆听着每一位老师讲述的知识,脑海中描绘着未来的样子。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顿饭都是一块拼图,拼出我们对自控所最初的印象。
“欢迎大家来到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
顺着毛主席像左边的坡道一路向前,陈旧的厂房之中,亮着一盏孤灯。这里便是“西迁馆”。一个旧厂房,灰黑色的砖、老式屋顶、暗红色的木门,连门锁都是插销式的挂锁,空气中飘过灰尘和苔藓的味道。2021年西迁馆建好后,到这里参观学习就成为新员工入职的必修课,也是企业文化学习的重要部分。
与陈旧外表不同,西迁馆内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2023年的阳光,透过六十年代的窗洒进来,引导观众走过一段漫漫西迁路。八年三迁,从北京醇亲王府到户县圭峰山下,从三十几人的小设计室到千人的研究所,从新中国第一台自动驾驶仪到现在产品装配我国大部分的战机,自控所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昝凌老所长在北京后海河畔、前辈们在黄河边拉小提琴、在阎良大礼堂宣布研究所成立,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也承载着过去的回忆。
“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肖柏林机床。”
展厅中间有一台很大的机床。讲解员说是1958年昝凌老所长出访瑞士带回来的,在搬到馆里展出前还在制造产线上工作,因为师傅们保养得好,上个世纪末肖柏林公司还想高价回收收藏。虽然机床看起来很有视觉冲击,但是我最喜欢的仍然是在展柜里不是很起眼的621自动驾驶仪原件。因为是很老的型号,兰飞的同事们在仓库里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么一个。它虽然不起眼,还散落着零星的锈迹,但它是真正意义上新中国第一台飞机自动驾驶仪,代表着我国有了自主研制飞机仪器的能力,是机载事业起步初期最耀眼的成果,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明珠。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记录着老一辈航空人从模仿学习到自主研制的智慧,也记录着他们燃烧的热血和光阴。
“今天的参观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负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让我们了解历史,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也让我们记住来时的路。走出门,阳光照在脸上,我们仿佛从上个世纪穿越回来。回头看西迁馆,那里是凝滞的旧时光;顺着林间路往前走,真切的清风拂面。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