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被错解的《论语》章句本义解析之十五

#讲好中国文化#

#秋日生活打卡季# #古籍里的历史#

被错解两千多年的《论语》章句本义解析之十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一、原文

【尧曰篇·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二、历代儒家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的代表性解译

孟子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钱穆曰:【白话试译】先生说:“不懂得命运,没法做君子。不懂得礼制,没法自建立。不懂得语言,没法判断人。”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社会;不懂得分别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字义解释

【释词】知:知道,懂得,认识到。命:使命,人生的使命。无以:没有能够……的条件(办法)。言:说话,表达。最后一个“知”:读zhì,通“智”,是使动词用法,让……增长知识、开启智慧。

四、“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本义解析

【解义】孔子说:“不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制,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主张,就不能让人们增长知识开启智慧。”

五、历代儒家错解“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的影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本义是讲:一个人成年之后就应该懂得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生命的使命、家庭的使命、社会的使命、政治的使命,就不会主动地、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办法修养出君子品格。

这里的“命”,不是指“寿命”,也不是指“生命中各种遭遇”的所谓“天命”“命运”,更不是指“命令”,而是指“使命”,就是一个人自觉意识到的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任务、责任、义务、担当。只有具有了这种意识,具有了这种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培育修养成为君子品格,才能成长为君子。

后世历代儒家绝大多数把这里的“命”解读为“天命”“命运”,强调了“天命难违”“不可改变的命数”“不可预测的遭遇”等意思,却弱化了“一个人自觉意识到的,自觉承担的”这种主动性。

六、“命”在《论语》中的用法和字义

在《论语》中,共有21章24处使用了“命”字,用法和字义分别如下:

(一)生命,寿命

1、【雍也篇·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先进篇·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死矣,今也则亡。”

3、【子张篇·1】子张曰:“士见危致,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二)使命,责任,任务,义务

1、【为政篇·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路篇·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3、【子罕篇·1】子罕言利,与与仁。

4、【宪问篇·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5、【尧曰篇·3】孔子曰:“不知,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三)天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命数

1、【雍也篇·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泰伯篇·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3、【先进篇·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4、【颜渊篇·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5、【宪问篇·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也;道之将废也与,也。公伯寮其如何?”

6、【季氏篇·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四)命令,诏令

1、【乡党篇·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曰:“宾不顾矣。”

2、【乡党篇·20】君召,不俟驾行矣。

3、【宪问篇·8】子曰:“为,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4、【宪问篇·44】阙党童子将,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5、【阳货篇·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6、【季氏篇·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7、【尧曰篇·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七、历代儒家对“不知命”的不同解译

1、孟子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2、《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谓穷达之分。言天之赋命,穷达有时,当待时而动;若不知天命而妄动,则非君子也。礼者,恭俭庄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则无以立也。听人之言,当别其是非;若不能别其是非,则无以知人之善恶也。

3、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韩诗外传》曰: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董仲舒曰:天令之谓命,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贵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礼智,安处善,乐循理,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5、《论语后案》曰:《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天之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董子《对策》曰:“明乎天性……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韩董二子之说,亦以性命言也。谓人不安于穷达之数者,必枉其仁义之性,知性之赋于天者,以违道之逆天心,自不行险以徼幸。性命、数命非截然二事也。

6、唐文治曰:知命之学,由浅而及深者也:始焉安分素位而已,进而上之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颜子之不改其乐,孔子之知天命,疏水曲肱,乐在其中是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此《易》潜龙之德,君子所性分定故也。知礼之学,亦由浅而及深者也:始焉品节详明,不越秩序而已;进而上之,则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动作威仪之则,皆为定命之符矣。此尊德性而道问学,由知天、事天而能立命者也。知言之学,亦由浅而及深者也:始焉辨善恶邪正而已,进而上之则不特知今人之言,且有以知古人之言;不特知诸子百家之言,且有以知圣经贤传之言矣。

7、钱穆曰:《韩诗外传》云:“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当然。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亦是其知命之学。

孟子自道所长在知言,在善养浩然之气,又曰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能知命,知礼,又知言,则所行自无不义,而浩然之气自可养而致。然则孟子之自道所长,正可证其学孔子而得之矣。

司马迁曰:“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记者将此章列《论语》之最终,其亦有俟诸百世之思乎!

【白话试译】先生说:“不懂得命运,没法做君子。不懂得礼制,没法自建立。不懂得语言,没法判断人。”

8、《论语大义》曰:此章三“不”字,三“无以”字,本为浅者而言,然深味之,则精微广大,天德、王道、圣功,无所不该,然后知圣人之言,义蕴闳深,挹之不尽。《论语》所以此章作结也。

9、陈祥道曰:知言将以穷理,知礼将以尽性,知命将以至命。君子畏天命,居易以俟之;小人不知天命,行险以徼幸。学而先时习之说,继以朋来之乐,而终于知言之君子,此先知命,继以知礼,而终于知言。则习而知言者,学之所成终始者也。明夫学之所以终始,则孔子可以无言,故《论语》终也。

10、徐英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即是知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命之理,乃能安命。庄生有言:“其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命也、性也,其实一也。自天所赋曰“命”,自人所受曰“性”,穷理即所以尽性,尽性则知命,即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天安命,乃能立命,死生穷达曷足以扰其心哉?孔子知天下之不可为,周游列国以尽人事,终亦知其无可奈何,退而删诗订礼,削《春秋》,赞《易》道,以开天下万世之太平,立天下万世之准则,所谓“安之若命”者也。知礼,则出处语默之际,有以自立。

11、《论语学案》: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一气流行,而理在其中,只是一个更无气数义理之别。言太极则有阴阳,言阴阳则有变化,而盈天地间平陂往复之数该于此矣。变变化化,游于无穷,方见太极之妙。

人与天地万物,同游无穷之中,小之日用动静,大之进退存亡,莫非命也。故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即阴阳不测之神也。然则学不窥神化之奥,不足以言知命矣。

知命则知时,知时则知化,《易》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是也,又何利害穷通得丧之惑乎?故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知之则立之矣。

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故能仕止久速各适其时,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至于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乃证上达天德之诣。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谓互相发明,为天下万世之学则矣。

礼即是命之有常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天所秩也,其管于人心则敬而已矣。无不敬之谓知礼,敬则卓然故能立,《记》曰庄敬日强是也。

人心敬肆之端,即天命存亡之介,故知命者又必约之以知礼,而始真由立而进之则几矣。然君子之学,固非区区一己之言而不足与通之天下者,知人则哲,由己及物之道在其中矣。有鉴别之明,而后有曲成之仁,君子所以合明新于一致,通教学于一原也。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其大端乎?知言以知人而学窥其大,合人以成己而德造其成,其斯以为君子乎?


下篇预告:被错解两千多年的《论语》章句本义解析之十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举报
评论 2
  • 有道理

  • 天、天道、天命、命,这些概念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所指是有差异的。天命更多表达存在人格的天的意志,通常用于表达天对人的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