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林:最大限度地继承传统 尽可能地开疆拓土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郭哲渊 徐寒冰
9月18日下午,“笔墨当随时代”:《师心——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新书研讨分享会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嘉德书店举办。作者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和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美学家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出席活动并发言,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薛永年先生认为,《师心》一书集中讲述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随后,他回溯中国传统笔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来看姜宝林笔墨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要像姜宝林先生一样,用“师造化”来印证、丰富老师教授的内容,从而点燃自己的心灵之灯,发挥自己的创造。
他表示,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原因在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而造字的方法影响了艺术的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出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三种跟作画关系密切,分别是象形、会意、指示。中国画就是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入画,即“以书入画”,形成中国画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
他认为,姜宝林先生是一个风格面貌非常强烈的画家,也是一个极有明确艺术追求的画家,他的探索有两个要领,一是怎样继承笔墨传统,二是怎样走进现代,他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思想见解。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生活方式的改变、感觉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视觉的感受要比以往更强烈、鲜明,这自然会影响笔墨表现,画作要比之前更有震撼和冲击力才行。姜宝林画作的主体是中国的,也就是说中国话,但他引入、吸收了外来词和外来语,这样更能表达人类共同的、当代的、感受性的东西,做到了保证质量与开放兼容的统一,坚守历史积淀与吸收时代新机的统一,是最大限度地继承发扬传统和尽可能地开疆拓土的统一,很值得研究,很富有启示。
刘曦林先生表示,姜宝林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都学习过,吸收南来北往的经验,很中国又很世界,从他的作品中能同时看到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刘先生还特意一幅幅讲解了《师心》一书中收录的绘画作品,其中有姜宝林先生的画作,也有其用于学习而收藏的画作,从而对姜先生的笔墨探索历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厘清他学习和探索的一个个出发点,看他如何从这些画作中发现现代的因子。
姜宝林 甦醒 1981年
这幅是姜宝林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之一,先泼墨后积墨,将叶浅予、石鲁的用笔和色彩融合在一起,有现代感,有形的互动。
潘天寿 梅兰夜色图 1961年
这幅指墨画中,潘天寿将黄宾虹的点放大,综合运用积墨、泼墨、破墨,空前绝后。
顾坤伯 写西子湖畔所见 1958年 姜宝林藏
陆俨少 课徒画稿 1964年 姜宝林藏
这幅是陆俨少的习作,即课徒稿。陆先生空白用得好,形式感强,把传统笔墨往现代推进了一大步。
牛宏宝先生表示,他更关注中国艺术语言发展的现代性进程,姜宝林先生会走上怎样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何种艰难、何种探索,他的路径和西方艺术家有何不同,即在笔墨语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姜宝林先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怎样的实践和理论路径。
他表示,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受到跨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冲击,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个“世纪焦虑”,即有深厚传统的笔墨语言怎样走向现代,它如何像文言文那样顺利转化为现代汉语。从黄宾虹、齐白石到潘天寿、李可染,他们这一代人在中国画向现代推进的过程中起了正向作用,而姜先生刚好承接了这一文脉,展现了现代中国人在审美和图像建构上的思考,把笔墨语言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继承了笔墨语言内在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不是仅仅向西方借用了几个元素。艺术家们在回应这个时代焦虑、直面笔墨语言的现代性发展的困境时,姜先生的继承和推进路径,为中国画开辟了一条发展道路。
通常,在对笔墨语言的探索完成后就会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建构一个艺术家的自觉,让自己成为艺术主体。刘先生特别关心的是,在姜宝林先生笔墨语言的发展中,在推向现代的时候,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他的心理动力是什么。这不仅仅涉及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也涉及人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在这种安定的精神中,大家找到自身的意义,解决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所以“笔墨当随时代”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笔墨当随每个艺术家的追求和内心的认同。
姜宝林先生表示,他的基本观点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要笔墨就是很中国,一看就是中国,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所以一定要抓住笔墨不放;很现代就是要很世界,将古老的中国画转为现代形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不同肤色的世界各族人民所认可、所接受。
他回忆,潘天寿先生经常跟学生们讲:“做人要老实,画画要调皮。”所以青年创作者一定要过笔墨关,下笨功夫、苦功夫。而在北京学习时,李可染先生在第一堂课上就说:“研究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艺术道路的关键”。这两个阶段打下的基础和得到的收获都让他终生难忘。
姜先生强调,笔墨是一辈子的功课,要不断出新,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好的把握。比如参观北京画院举办的明清人物画展时,他看见有张画里的石头画得很好,就把它拿出来强化、改造,也就是把传统里的因子筛选出来,为自己所用。如今,他还在不断创新,从前以线为表达手段,最近又在探索一种新的摹古山水。
步履不停,创作不止。
图书信息
《师心》——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姜宝林
开本:特16开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本书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姜宝林对中国画笔墨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全书围绕中国画传习“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这个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问题展开,从笔墨传习、笔墨传统、走向现代等几个方面,回忆学习经历,讲述创作体会,提炼思考感悟,试图为中国画立足传统、面向世界的发展道路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