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蹭酒席随礼100元,网友无需当“红包判官”|荔枝时评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学生蹭陌生人酒席随100元礼金,是否合适?一场关于礼金数额的争论正在网络展开。起因是浙江某大学生在网上发帖想“蹭酒席”,称可以随份子钱参加。之后一位新娘找到她,称原定部分宾客因故无法到场,想邀请她以“新认识的朋友”参加,并表示不需要礼金。最终该大学生和一位朋友到场参加婚礼,各随了100元礼金。

去陌生人婚礼蹭酒席,听起来是个颇为奇妙的经历。当事人将经历发上网后,孰料遭到网友的质疑,认为100元份子钱太少。当事人对此回应自己是学生拿不出太多钱,且各地风俗不一样,她们不太了解当地的礼金数额,生长环境不同的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自己对这些质疑并不介意。


100元礼金少不少?不同地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以我的老家为例,过去普遍随礼一两百,如今基本500起步,有的甚至低于1000“不像样”,远超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一些办过酒席的人认为,办酒席的成本不止人均100,且酒席往往需要给宾客回礼,当事大学生就收到了喜糖、蜂蜜、蜜枣、香烟组成的礼盒,价值也不会低。如果礼金太少,办酒席会沦为“亏本”,得不偿失。
但需要认识到,这场酒席到场的两位大学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亲朋宾客。而是在原定宾客无法到达后,请二人来补充人气,“那桌订了,放着也空”,因此并不需要礼金。而二人到场,除了狭义的“撑场子”,也包含两位陌生人对新人的祝福,这种奇妙的情缘是弥足珍贵的。而这种网络发帖“蹭酒席”且成功的事例,也是新时代年轻人社交的一种新方式。
因此,应该把二人的行为和单纯的“蹭吃蹭喝”区别开来,也应该把二人行为和传统的人情往来区隔开来。网友们无需争当“红包判官”,更无需把自己的礼金标准安到他人头上。
眼下即将迎来中秋、国庆佳节,是历来婚庆酒宴的高峰。而要不要参加酒席,参加了随多少份子钱,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不去显得生分,去了得出份子钱,份子钱出少了嫌寒酸不真诚,出多了成本太高,几场婚礼下来钱包不堪重负。
同时一些酒席主办方也追求排场,大操大办,酒店越高档越好,酒席越奢华越好,回礼越昂贵越好,进而也助推了宾客随礼的标准。甚至有些人本来想去婚礼现场祝福,却因为高昂的出席成本望而却步。而一场酒席办下来,对主办方和宾客都是不小的负担,让原本承载美好情感的宴席变味,甚至在部分地区滑向“借酒席之名收取礼金敛财”。
贵州等地就已经发出过移风易俗的倡议,提出操办酒席不收受超过200元的礼金,参与酒席随礼控制在200元以内。而两位大学生的经历不妨给大众一种启示:放弃对大操大办和人情往来的推崇,让婚庆回归本来面貌,回归人与人朴素、诚挚、美好的情感链接。而网络上寻觅陌生人“吃席”,同样是一种奇妙、难得的人生体验。
过去人们办露天婚礼,路人经过,也能进去喝一碗喜酒,讨一个彩头,而主人也欢迎这种陌生人的祝福。今天这种网络“蹭酒席”,也许是这种纯朴、自然方式的延续和回归。
就一顿饭,当交伙食费,一百差不多了
我们那边还有随50的,但不多,基本都是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