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嘲16岁读博神童“陨落”,不妨先让“神童”回归“普通人”

□刘一昂 (吉林大学)

近日,曾因16岁读博而备受媒体关注的“神童”张炘炀因为“真的需要什么的话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的言论再次引发关注。今年28岁的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之后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后又因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而受到舆论批评。如今,张炘炀罕见接受记者采访,坦承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现状。这也招致不少人的感慨,认为这是一个神童的“陨落”。

这不是第一起类似的事件,每当有天才“泯然众人”的事件发生,总会被群嘲“天才陨落”。比如,那个13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的“第一神童”宁铂,就因为承受不了年少成名的光环而选择遁入空门。再比如,同样被冠以“神童”名号的魏永康,却因母亲强势的教育方式导致生活无法自理,被学校劝退,最后年纪轻轻因病去世。“神童”二字包含着太多而期待,甚至不少人将“神童”与“成功”挂钩。因而,在群嘲16岁读博神童“陨落”前,不妨先让“神童”回归“普通人”。

在公众的印象中,顶着“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标签的张炘炀本应该是风风光光的,在他面前的应该是广阔的阳关大道。可是,“神童”的光环下也有种种束缚和痛苦。在张炘炀小时候,因为着迷看《红楼梦》,他的父亲就把书藏了起来,这让张炘炀的童年早早消逝,过早地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欢乐时光。而到了大学,又因为年龄等种种原因,他很难融入到身边的人群,这也导致他在做事时显得偏执任性,缺乏责任感。

正如张炘炀的大学老师张跃辉所说:“张炘炀的独立学习能力很强,但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从张炘炀的经历看,他也是“神童教育”的受害者,在他顶着光环时,所有人都追捧他“年少有为”,而当他跌入低谷时,又称他是现代版的“伤仲永”,却没有人真正在意过张炘炀究竟想要什么。要知道,“神童”也是人,也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当有人指责他“高分低能”“连独立生活都不会时”,又有谁赋予他“追求独立生活”的权利呢?从小到大,他都在父母的庇佑下“揠苗助长”,他“沉寂”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抢跑”教育观念作祟呢?

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戏曲神童”“体育神童”“写作神童”等相关视频,而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有关神童的故事。不可否认,大部分人都对“神童”这两个字带有天然的期待,“神童教育”的观念也曾流行一时。可是,教育不是片面的,比起光鲜亮丽的成绩,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换个角度讲,“神童”也是普通人,不会因为某一方面天赋出众就一劳永逸,一直在追捧的光环下生活,很容易迷失自我。对张炘炀来说,他才28岁,仍是充满可能性的年纪,他的起点已经超过很多人了,相信摆脱“神童”光环的他一定能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公众不妨让“神童”回归“普通人”身份,客观理性看待“神童”现象,尊重张炘炀的个人选择。

举报
评论 1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